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3月01日 星期五

激活这“一池春水”(品牌论)

韩维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3月01日   第 10 版)

  近年来,几乎每年故宫都能推出备受瞩目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活动,既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又让普通人喜闻乐见,还能创造一定经济效益。在2月17日的亚布力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首次晒出经济账本:2017年,故宫文创销售收入达15亿元。

  在故宫博物院示范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纷纷走出“故纸堆”,以时尚有趣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它们都给人们带来了丰富文化大餐,也点燃了大家对中华悠久文化、厚重历史的热情。

  总结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关键是更新了理念,把“亲民”作为创新核心。以文创产业的主力军博物馆为例,衡量博物馆的标准,不仅在于其馆藏的丰富,还在于其多大程度融入人们生活。历史不应曲高和寡,更不应远离百姓生活,而应是有温度、接地气、富于人情味的。历史文物并不天然就是“束之高阁”的展品,它们在所处时代被创造出来,本身就是充满温度的物件。我们既然想让博物馆起到传承文化血脉、感受文化魅力的作用,那么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们生活,就是更智慧的选择。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是灵魂。创新与亲民的前提是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滥造。现实中,有的地方为制造噱头,在城市发展中奉行“拿来主义”,花了重金却造了“假古董”,形似神不似;有人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将其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制作雷人的“穿越剧”,内容空洞、毫无营养;还有人打着所谓“回归传统”旗号,宣扬封建纲常等文化糟粕,颠覆三观、扭曲价值。种种乱象,既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会让传统蒙羞。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文物所蕴含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诠释与解读,以物证史、让文物说话,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为了更好把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我们离文物更近,我们与历史也就更亲。在最初热闹的新鲜感之后,人们也会不自觉地沉静下来,感同身受我们祖先的生活方式。

  让历史有血有肉,才能让我们对历史产生温情。毕竟,同样有衣食住行需求,同样面临生老病死处境,任环境沧海桑田、技术日新月异,生活主题始终不变。而这也正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

故宫文创这样造品牌
激活这“一池春水”(品牌论)
责编:彭训文 邮箱:wanfenglin59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