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文化只眼)

□邹雅婷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29日   第 07 版)

  对家和幸福的追求,是亘古以来潜藏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一股原始动力

  

  “有福的地方,就是家。”在许鞍华导演新近推出的视频短片《七里地》里,一张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三代人心底最真挚的情感,串起了横跨60多年的家族故事。从颠沛流离闯关东,到漂洋过海异国求学,再到寻根问祖拍纪录片,时代的浪潮将个体推向了不同的远方,社会的变迁映射在无数清晰可见的细节上,不变的却是过年贴福字的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人对心中的“家”孜孜不倦的追寻。

  在故宫“过大年”展上,看到皇帝御笔书写的福字和小心封存秘不示人的吉语笺,看到庄重的斋戒牌、斋戒铜人和高大的天灯、万寿灯,无疑会被古人对待节日的仪式感所震撼和感动。即使是贵为君王,面对时间的浩瀚、造物的宏伟和未来的莫测,同样是如履薄冰、充满敬畏。

  此前在网上爆红的短片《啥是佩奇》,同样是以家和春节为主题,击中了亿万中国人的笑点和泪点。期盼儿孙回来过年的老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孙子准备春节礼物,最终却并不是儿孙回乡,而是老人进城。当老人拿出亲手制作的钢铁佩奇,那一刻的惊喜与震撼,很快便消融在一家人进电影院的欢快热闹里。但屏幕外观众的思考,并未随着片尾打出的电影预告戛然而止。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人们心里激起串串波澜。回家,或是进城,其实质都是亲人团聚团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总是与合家团圆的意象紧密联系在一起。每逢春节,神州大地便会上演数十亿人奔流迁徙的奇观。虽然那一段段风尘仆仆的旅程背后,不尽是温情、圆满和欢笑,也会有辛酸、无奈、失落和“不知道为什么要回来”的空虚怅惘。每次随着返乡过年,城乡差距、代际鸿沟、大龄未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也会凸显出来。“回不去的家乡”“渐行渐远的父母”“我过了个假年”,类似的慨叹会在社交媒体上刷起一波波热议。尽管如此,当年关将至,春运的大潮依然汹涌,中国人过年的热情丝毫没有衰减。与旧日不同的是,如今人们过年的方式更加多样,过年的场所,也从家里延伸到餐厅、影院、博物馆、度假酒店等更广阔的空间。

  过年是什么?是被自然之手推到一个辞旧履新的节点时,与最亲密的家人共同跨越这道无形的年关,携手面对那未知的风险和命运的洪流。关于“年是怪兽”的最初的传说,其实是最有哲理、最接近年之本质的。家对于人的强大引力,正是在于它能让渺小的个体凝聚起来,去抵御世间一切可怖的“怪兽”。

  对家和幸福的追求,是亘古以来潜藏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一股原始动力。正是这股力量,驱使着人们跋山涉水、排除万难,与家人团聚。也正是这股力量,让漂泊异乡却心有所系的人,不感到孤单无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普天同庆、万家团圆的时刻,在怀远祭祖、诚心祈福的仪式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同时为下一段奔跑、下一次追逐集聚蓬勃不息的力量。

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文化只眼)
故宫过大年(走进故宫·陆)
又到一年祭灶时(民俗)
中国芭蕾舞剧陪新加坡观众过年(新年俗)
责编:邹雅婷 邮箱:zytbb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