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

张大春:雅致的趣味,多半来自文化(书人书事)

□ 本报记者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25日   第 07 版)

  古人说,花开是“花笑”,那么天笑呢?是闪电来了。

  “怕”本无恐惧之义,甲骨文和金文里均不见此字。文字学家判断,此字原来应读作“泊”,表内心恬静、了无激动。

  1月13日,作家张大春在北京朗园虞社与600多名读者分享他对文字的体悟。他说,一个字长途跋涉来到我们面前,已经不是它出发时的模样。

  平素,我们对于文字都是“工具性的使用”,笔滑手油,很少停下来,了解那些一笔带过的字词有什么深意。在新书《见字如来》中,张大春写下的不光是对字词源头及发展的辨析,而且记录了字词与自己生命情感发生联系的时刻。他说:“每个字,呈现在书中,都包含了我的生命。”

  在张大春的原生家庭中,“各人以本分相待”被当做“礼貌”的简单注脚。父亲总会在最欢乐的时刻,注意他是否忘形失态。张大春读研时,同栋的汪伯伯叩门拜年,他开门迎客,拱手为礼,还道了恭喜。待汪伯伯离去,父亲一扶镜框,叹了口气“怪我没教好罢”!原来在老人家看来,拱手相贺,是同辈人相施之礼,晚辈见长辈,就得深深一鞠躬。

  《见字如来》内容多来自张大春为《读者文摘》杂志写的专栏“字词辨正”。数十年前,张大春正在初中读书,每次拿到杂志,都会先做这份“考卷”——当时作者是梁实秋,10道题,都是四选一。他每次答对也就三五道,却常常因为自己错得离谱而哈哈大笑。2011年专栏复活,请他来执笔,总编辑多给了两页空间说解,让读者能从文章中识其答案对错之所以然。

  书名叫“见字如来”,就是说仿如看到了每一个字背后启迪的生命记忆。他希望对汉字有自发兴趣、喜欢玩益智游戏、对知识的极限有好奇心的人读到这本书。其实这本书里还包含了一个中年人的况味:体味人的来路与去路、民族的性格、个人或历史的情怀。

  生于1957年的张大春,天分高,性格也欢脱,早早就跨界多元发展。他写古体诗词,在电台做说书节目,担任王家卫《一代宗师》的编剧顾问,还写歌词,种类驳杂,文风戏谑,思维天马行空,多次获奖。40岁时父亲一病不起,说想不起来有什么要跟他交代的。他才去认真翻读六大爷写的《家史漫谈》,开始书写家族六代人的乡愁与命运,“认真悲伤”。

  如今的他,每天6点半起床,到中午1点前都是写作时间。过去大半年,他想到什么,就用毛笔小楷小行书地任意写下来,文言文的。微信拍给朋友,再找时间增添成白话文,打到电脑上。

  他的大学老师看到他的硬笔书字,认为他适合写褚遂良,于是他就一天天零碎写下来。直到姑父、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问他:“你临过欧体吗?你回头写,不用从头到尾。”姑父找了本很生僻的字帖《皇甫诞碑》,每页圈几个字让他反复写,他体会到难以言说的笔锋转动的感觉,牵扯到非常复杂的联动关系,其妙无穷。如今他有时一天能写到15个小时。

  “生活中雅致的趣味,多半来自文化。比如诗词,一些开玩笑的文章里也包含了家国情怀。个人怀抱之外,士大夫更在意文字的独特性。人生后半段,每天的生活里有一点点与昨天不同的东西,就很愉快。”他希望能帮这一代人捡回被糟蹋掉的训练及教养。

拉萨:在高原阅读时光(一城一品)
张大春:雅致的趣味,多半来自文化(书人书事)
梁晓声新书“家·国·天下”三部曲出版
《新概念作文大赛20年精选》发布
故宫学:新的学术增长点
责编:张稚丹 邮箱:zzd_11060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