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25日 星期五

脱贫攻坚,瓦吉瓦!(脱贫攻坚系列报道(6))

本报记者 李 舫 刘 峣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25日   第 02 版)

  吉好也求一家人在旧居前合影。
  刘 峣摄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
  新华社记者 刘 坤摄

  “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特地提到了家住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的吉好也求、解放乡火普村的节列俄阿木两家人。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专程来到凉山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前不久,本报记者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之路,重访大凉山,倾听彝族乡亲的致富经,为他们蒸蒸日上的新生活喝彩。

  

  “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峰峦叠嶂的大凉山间,彝族的《留客歌》一路相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既有热情奔放的火把节、仙境一般的螺髻山、美不胜收的邛海,也是全国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凉山看望贫困群众,共商脱贫攻坚之策。总书记离开时,村民们用动听的《留客歌》,唱出了心中的不舍和感谢。

  如今,凉山脱贫的花儿开了,致富的酒香浓了。说起今后的日子,村民们都说:瓦吉瓦(好得很)!

  一

  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的脸上挂满笑容。今年春节前,他们一家7口人就要搬进新房了。

  吉好也求过去住的是年代久远的土坯房。以前,“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曾经是凉山高寒山区群众的居住环境。虽然这种落后的习惯逐渐得到改善,但很多村民的居住条件仍然窘迫。在三河村,不少土坯房的外墙墙皮脱落了大半,房间里没有窗户,阴暗、湿冷的环境令人忧心。

  习近平来到凉山的第一站,便是走进吉好也求的家里。吉好也求回忆说,习近平特意掀开被盖、摸摸被子,看看是否干净、暖和。他还察看了院子里的鸡笼、猪舍,仔细阅看挂在门口的贫困户帮扶联系卡。他抬头看见挂在房梁上的腊肉,便询问家里的吃穿怎么样。

  年近古稀的吉木子洛老人也清晰记得习近平来到家里时的场景。“我对总书记说,今天见到您,就像做梦一样。以前我家里很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坐在火塘旁,吉木子洛回忆道。

  那一天,火塘里的炭火烧得正旺。习近平与村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火塘而坐,进行了一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火塘座谈”。大家一起找原因、想对策,一谈就是1个多小时。说起生活的变化,很多人都留下了热泪。

  座谈中,习近平讲得最多的就是“驱鬼除魔”——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经济贫困、文化贫困与精神贫困的交织,是造成凉山彝族贫困的重要原因。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民主改革的胜利,凉山奴隶制社会走向终结,但社会文明的全面提升并非一日之功。不常洗手脸、不常洗澡等落后的习惯,就是其中的体现。

  彝族学者巴且日火曾撰文指出,彝族人“一步跨千年”的结果是,还未能完全舍弃旧传统文化的行囊,行走在现代社会文化的大道上难免有“踉跄”感。

  “一步跨千年”,更需要把扶贫的做细、做实。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凉山把“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作为重要内容。如今,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三河村脱贫的直接体现。

  吉好也求说,自从总书记来过后,村民的卫生习惯和家里的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三岔河乡党委书记宋仕伟也深有感触:过去村民们没有洗衣服的习惯。如今,只要阳光好,院子里都挂满了整洁的衣物。

  二

  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提到了吉好也求和他的家人。“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他们真诚朴实的面容至今浮现在我的脑海。”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提到我的名字。”吉好也求说,总书记的一席话让一家人很振奋,也很受鼓舞。

  吉好也求经常会擦拭一张挂在墙壁正中的照片,那是习近平与吉好也求一家人的合影。照片上有两个可爱的小姑娘,个子高些的是10岁的吉好有果。一年前,她演唱了一首《国旗国旗真美丽》,习近平带头鼓掌,称赞她唱得好。

  如今,吉好有果长高了。过去一年,她成了凉山的小明星,站上了央视的舞台,还飞到莫斯科参加公益活动。说起新一年的期待,吉好有果说,最盼望的就是住进漂亮的新房子。

  吉好有果念着的新房子,就在离家不远的新居安置点。按规划,三河村将整体实施易地搬迁,共解决319户群众的安全住房问题,其中就包括吉好也求等151户贫困户。主体工程将于春节前完成,届时,吉好也求一家人将住进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

  “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在凉山,习近平与彝族群众推心置腹,为村民脱贫致富、追寻梦想指明了道路。而今,村民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除了搬新家,吉好也求还有不少喜事儿。去年,他养殖的30多只羊和600多只鸡,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他还参加了技能培训,在聚居点做了一名技术工人。算下来,一家人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远超脱贫标准。

  “习总书记,卡沙沙(谢谢你)!我们想邀请您再来这里看看!”吉好也求说。 

  三

  未来的三河村长啥样?在解放乡火普村,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从三河村驱车近半小时,翻过几座山头,便到了火普村。“以绣花功夫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往村子的公路旁,脱贫攻坚标语随处可见。公路的尽头,脱贫攻坚的成果鲜活喜人。

  一座座白墙灰瓦的带院小楼,宽敞明亮;村卫生室外的院子里,乡卫生院的医生正在给村民进行免费体检;旁边的幼儿园里,一群四五岁的彝族孩子,正用流利的普通话背诵《弟子规》;不远处的山头上,几座白色大棚在一片深绿之中。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在这座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村民的生活从未如此红火。

  站在院子中,年近花甲的吉地尔子身着彝族传统服饰,腰板挺得笔直。去年搬进新居不久,他就和妻子迎来了远道而来的贵客。“总书记到我家来了,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现在想起仍非常激动。”

  那是吉地尔子一家寻常的一天。春节将近,厨房的大锅里煮着香肠、腊肉和荞饼,香气四溢。客厅里,采暖炉的火烧得旺旺的。储藏室堆成小山的圆根萝卜、院子里停放的崭新机动三轮车,都显示出一家人的红火日子。

  那是吉地尔子一家忘不了的一天。笼罩在山头的雾气渐渐消散了,金色的阳光洒满高原之上的村庄,直射进人们的心坎里。

  “总书记走进厨房,揭开锅盖;来到客厅,把手放在采暖炉边试了试温度……看到我们彝族同胞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总书记很高兴、很欣慰。”时隔近一年,那天的每一帧画面、每一个细节依然深深烙印在吉地尔子的脑海中,那份浓浓的暖意也久久留存于火普村每一个村民的心田里。

  “听说总书记来了,整个村子都沸腾了,上上下下围满了几百名村民。”火普村对口扶贫的第一书记马天回忆道,闻讯而来的村民围绕在习近平身边,情不自禁地唱起《留客歌》,还为他献上彝族传统服饰“查尔瓦”,表达由衷的爱戴之情。

  这份情感,习近平同样挂念在心。新一年,习近平办公室的书架上增加了7幅拍摄于2018年的新照片,其中一张便是他身披“查尔瓦”与火普村乡亲亲切握手的瞬间。

  四

  火普村也有好消息。去年,全村实现了脱贫。

  “总书记来后,火普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对自己摸索出来的脱贫致富之路更有信心了,乡亲们脱贫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马天说。

  凉山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南有金沙江,北有大渡河,从东到西是一条条高高的大山。而位于大凉山腹地的火普村,平均海拔2700米。

  过去,火普村和三河村一样,曾是不通公路、房屋破旧、村民食不果腹的穷山村。因为原址建在地质灾害区,发生山体滑坡几率大,孩子就学、青年就业、老人就医更是大问题。为了让火普村尽快脱贫摘帽,2016年11月,全村从1公里外的老村,搬到了现在白墙灰瓦的新村。

  之后,当地通过产业发展,双管齐下,为村民寻找稳定的收入来源和致富渠道。提供无息贷款,鼓励村民养殖新品种牛;教导村民种植产量较高的农作物,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的火普村变了样,也让大凉山腹地许多彝家村寨看到了富起来的明天。

  习近平看过火普村后说,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而今,火普村的乡亲们干劲更足了。2018年,村里做大做强合作社规模,养殖了500多头西门塔尔牛、700多头乌金猪和上万只家禽。同时,村里还因地制宜,找到了合适的产业之路,从单纯种植马铃薯,扩大到种植高山草莓、羊肝菌和大棚蔬菜,收入可以翻几番。

  现在,火普村有了更高的目标。“我们不仅要脱贫,而且要以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稳定脱贫成果。”马天说,下一步,火普村计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好。

  五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塑。雕塑前的石碑上刻着这样的话:“一根粗大的绳索,一段曲折的历史,一个觉醒的过程,一个崛起的时代。”

  山水的阻挡与战乱的隔阂,曾让大凉山经历了1000多年极端封闭的社会。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当地头领小叶丹“彝海结盟”,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并取得重大胜利。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凉山考察时,习近平这样说到。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1958年民主改革的胜利,凉山终结了奴隶制社会。几十年来,“觉醒”后的彝族人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随着脱贫攻坚的步伐加快,昔日的深度贫困地区旧貌换新颜。

  “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在三河村、火普村以及习近平牵挂的“悬崖村”,彝族群众正同这个崛起的新时代一道,走向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划重点:原址保护!原状保护!
黄坤明出席“时代楷模发布厅”年终特别节目录制活动
购年货 迎新春
脱贫攻坚,瓦吉瓦!(脱贫攻坚系列报道(6))
《香巴拉之约》兰州上演
红红火火土家年(新春走基层)
责编:任 涛 王 萌 邮箱:dier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