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22日 星期二

海棠山风格的文殊造像

□景天星 张焕粉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22日   第 07 版)

  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以石窟、造像艺术而闻名的佛教圣地,如敦煌、洛阳等。位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的海棠山,是丝绸之路上的“密宗名山”,山中所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普安寺曾在清代盛极一时,迄今仍保存有清代摩崖石刻造像183龛、200余尊。

  众所周知,海棠山所处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蒙古族聚居处。近代以来,这里被称为蒙古贞。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在原有萨满教和民间信仰的基础上,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蒙古贞地区,形成了具有蒙古贞特色的佛教,并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占据重要地位。这既不同于印度佛教与苯教融合下产生的藏区佛教,也不同于蒙古佛教与藏传佛教融合下产生的西部与外蒙古的佛教。这一特点,可以从海棠山独特的文殊造像风格看出来。

  海棠山现存11身文殊造像,其中,白文殊1身,红黄色文殊1身,童贞文殊1身,文殊菩萨8身。文殊造像多龛刻于平面竖长方形浅龛内,均为跏趺坐像,未骑青狮,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11身造像均为圆形头光,一面二臂,头戴五佛冠,双耳垂肩。

  体型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区第106龛的童贞文殊菩萨像。龛高3.18米,宽2.45米,龛楣虽毁,但造像完整。除体现藏传佛教艺术风格之外,还彰显出浓厚的本土风格。造像面型长圆饱满,身形较长,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特征。其座下的莲瓣简略宽肥,也符合蒙古人的审美。这身造像既不同于藏地的风格,又和汉地风格相异,是一尊具有“海棠山风格”的文殊菩萨造像。

  为什么在海棠山会刻有文殊造像?这和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清政府对文殊信仰的支持分不开。文殊菩萨表征的智慧是“般若”的意译。不论是在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都是非常令人敬仰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一座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共居一山的五台山,被作为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清政府大力支持藏传佛教,以乾隆皇帝为代表的多位皇帝格外重视文殊信仰。海棠山佛教是在清政府重视藏传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而在雕刻佛菩萨像时,自然少不了文殊菩萨。

  海棠山的文殊造像既受到了藏传佛教的影响,又有自己独特的本土风格,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成功实践。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文明流淌 胶东寻迹(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潍坊地区出土青铜器特展”开展
张謇:安贫乐道 独立自重(家风家训)
海棠山风格的文殊造像
责编:邹雅婷 邮箱:zytbb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