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毕业后,志愿报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当记者。我亲历了宁夏西海固这片被左宗棠称为“苦瘠甲于天下”的黄土旱塬发生的深刻变化,见证并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西海固”是宁夏南部山区的俗称,由原来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州名称而来,包括西吉、海原、隆德、彭阳、泾源、同心、盐池和固原等县市,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中的六盘山区(包括甘肃部分)的一部分。
我当年多次到西海固采访,跟山村农民一起吃洋芋(土豆)熬的稀糊糊充饥,喝水窖里收集雨雪积存的泥糊糊水解渴……这令人难以想象的贫困、落后,曾深深震撼我的心灵。
1973年8月,我采访中共十大代表马金花时,她告诉我,身患重病的周恩来总理很关心西海固,当听说西海固人民还很贫困时,淌下了心酸的泪水。听到这里,我的眼泪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我反问自己:作为一名记者,来宁夏都好多年了,我为什么没有向中央早点反映呢?从此,我对西海固进行多次实地采访、调查,发表了《从西海固看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等多篇新闻报道,还写了《宁夏西海固干旱严重灾民生活困难》等内参。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西海固非常关注,历届党政领导人都亲临考察,拨款、送粮、拉水、发棉衣,多方扶持救济。然而,因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各种灾害又频繁发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难以彻底解决。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人类历史上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在中国逐步全面展开。1996年国家确定13个发达省市与10个西部省区“结对”帮扶。同年10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担任了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主抓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多年,开创了“闽宁模式”,为全国树立了样板。1997年、2008年、2016年,他曾3次深入西海固考察调研,又到全国许多贫困地区实地考察调研,提出并实施了从根本上激发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举措,创新脱贫方式,带领全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奇迹,获得国际盛赞。
我曾在宁夏和福建采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写了《八闽春波绿贺兰》《一加一大于二》《脱贫号角响彻宁夏大地》等多篇报道,反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给西海固乃至宁夏带来的巨大变化。
如今,习近平同志倡导建设并命名的“闽宁镇”,在贺兰山下打造出的新绿洲崛起,一块块光伏板铺满屋顶,熠熠生辉;一颗颗红树莓缀满枝头,娇艳喜人。经过从山区地窨子、土窑洞、土坯房、砖瓦房几次换房,6万多西海固移民搬进了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新房。
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闽宁镇视察时说:“20年来,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你们的收入也由当年的人均5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多元,将近20倍。看到你们开始过上好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我感到很欣慰。”像这样的闽宁示范村和生态移民村镇,在宁夏越来越多了。
如今的西海固,黄河水扬上了旱塬,昔日的荒山坡染绿了;土豆变成金豆豆,加工成阿尔法淀粉运到福建喂养鳗魚了;山民变成了企业家,带着从福建学来的本事回宁夏创办实业,安置乡亲们上岗了……西海固成为宁夏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西海固“中国贫困之冠”的帽子终于摘掉了。
闽宁对口协作扶贫从单一经济领域发展到科技、教育、医疗、金融、文化等多领域,实现全方位、高质量的互补协作。我采访福建扶贫办原主任林月婵时,她高兴地说:“今天的宁夏真是脱胎换骨了。”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宁夏记者站原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