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中国科技创新何以屡获佳绩(望海楼)

■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09日   第 01 版)

  每年年初,中国科技界都会迎来一件盛事。

  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笔者在现场感受到,今年大会的气氛尤为热烈,掌声一波接着一波。掌声的力度代表的是创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创造佳绩的领域越来越多。在2018年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被国际凝聚态物理界公认为近年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石墨烯表界面效应研究上的突破,为解决能源转化与存储、污染物高效治理等提供了新思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119份海外函审意见中,94%的海外专家认为中国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科学价值。中国科技创新再创佳绩,经验很值得总结。

  第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

  过去,中国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如今,推进创新跨越也靠这一法宝。中国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从而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对一些方向明确、影响全局、看得比较准的,实施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组织全社会力量来推动。

  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过程中,中国注重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既重视不掉队问题,也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为加速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中国采取了“非对称”战略,更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这就形成了在科技布局上既注重全面、也讲究重点突破的特点,形成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的体制。

  第二,坚持以提升创新能力为主线,把其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和关键。

  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共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提高创新能力过程中,中国不断夯实自主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础平台。国家实验室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载体,中国也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布局了一批体量大、学科交叉融合、综合集成的国家实验室,优化配置人财物资源,形成协同创新新格局。

  第三,坚持人才为本,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出成果和出人才并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

  中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为此,近年来,中国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中国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统筹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实用技术人才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中国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中国人口多,教育上去了,人才就会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这是中国重要的竞争力。

  创新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新时代推动科技创新的举措会更多、力度更强。在未来, 中国科技创新将继续捷报频传。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为最高奖获得者等颁奖
金正恩对中国进行访问
中国科技创新何以屡获佳绩(望海楼)
习近平同吉布提总统互致贺电
集中培训 服务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