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9年01月05日 星期六

老城抓住引才机遇,弯道超车变发展新区

邓啸林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05日   第 10 版)

  图为襄阳市法兰克福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授牌仪式

  2018年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暨首届肇庆人才节在肇庆市举办,众多海归参与其中。

  目前国内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对于海归人才的竞争,大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或内陆的区域中心城市。但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窗口机遇期,从而在这场人才竞争中实现超越。肇庆和襄阳就是两个例子。

  

  老城抓住机遇

  肇庆和襄阳,虽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区位优势并不明显。面临区域内其他城市的激烈竞争时,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如何吸引优秀海归人才,成为摆在两个城市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8年12月,在肇庆市委、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办的“2018年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论坛暨首届肇庆人才节”上,曾在肇庆长大、现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邓文中表示:“肇庆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近年来,肇庆市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打造肇庆新区、肇庆高新区、广佛肇经济合作区、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四区叠加”的发展和人才特区,大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作为长江流域粮食产量首个突破百亿斤的城市,襄阳与“汽车城”武汉和十堰东西相连,因此,襄阳将汽车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其主导产业。2017年,这两个产业的生产总值均突破2000亿元,这为襄阳市争取成为湖北省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攻关一项核心技术,带动一个新型产业。”熊炜现在是湖北绿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2016年,还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攻读工程学博士的他,参加了襄阳市在德国举行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恳谈会,之后决定回国创业。襄阳两个2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和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与服务,无疑让海归看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襄阳现在形势很好,是湖北省‘两圈两带’(‘两圈’: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带’: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最近,襄阳又被国务院批复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这对我们创业者来说是重大利好。”熊炜说。

  老城率先引才

  不但不甘人后,而且敢为天下先。

  从数据上来看,肇庆的经济总量在广东省并不占优,但是,在引进海归人才方面,肇庆却凭借一系列“引才计划”实现了突破。作为广东首个设置“院士专家俱乐部”和“省市共建人才驿站”的城市,肇庆2016年出台了“西江人才计划”和“1+10+N”系列人才政策,并先后启动了聚焦工业发展的“366”工程、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的“1133”工程和关注现代农业发展的“611”工程,用产业构筑起海归发展的平台。

  暨南大学肇庆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晓农,是2017年落户肇庆的海归团队代表,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肇庆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明显,作为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粤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肇庆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低廉的生产生活成本。城区一手房均价只有深圳的1/9,工业基准地价只有珠三角核心区的65%,可利用工业用地占了整个大湾区的1/3以上。”胡晓农说。

  自然环境是这里另一个亮点。“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1%,鼎湖山是我国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地方之一。宜业,更宜居,这是肇庆吸引我的重要原因。”胡晓农补充道。

  作为内陆城市的襄阳也不甘落后。在吸引海归人才方面,襄阳率先成立湖北省首家“人才超市联盟”,并在湖北省地级市中率先颁布“隆中人才支持计划”。襄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成佳刚介绍说,升级版“隆中人才支持计划”被誉为“黄金十条”,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才重点。

  老城变发展新区

  引进人才,还要“内外联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襄阳已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设立了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为了让海归人才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襄阳市将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补偿基金,鼓励风险投资支持资助项目。发生投资损失的,可按不超过实际投资损失的30%给予补偿,每个投资项目的投资损失补偿金额不超过300万元,单个投资机构每年度获得的投资损失补偿金额累计不超过600万元。”襄阳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历史老城要成为发展新区,给予人才的物质待遇并不是唯一竞争力。为了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肇庆大力加强“数字政务”建设,是广东省首个可在“粤省事”平台办理居住证、首个实现移动端一站式办理工商登记的城市。同时,肇庆每年拿出公共财政收入的1%作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肇庆吸引海归人才的重要软实力。

  李波是肇庆2008年引进的海归,他的公司在2017年正式上市。“为了让我们这些海归发展得更加踏实,政府出台了很多新的办法,给了我们企业家很大信心。”李波说。经常会有人问他,“这里好不好”,他总是笑着回答:“我一待就是10年,您说这里好不好?”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插图来源于网络)

定位更准 花开更多
老城抓住引才机遇,弯道超车变发展新区
适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
责编:孙亚慧 邮箱:sunyahui112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