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的雨细如牛毛,在水雾氤氲里收到潘君寄来的武平绿茶。茶是绿茶,连包装也绿意盎然,仿佛梁野山里柔柔嫩嫩的生机,又似连绵不断、清丽层叠的茶园。雪桐花纷纷扬扬飘落在山径小道,春的季节在引绳棋布的茶林慢慢打开,杯壶的幽雅穿行在福建武平的千峰竞秀间。潘君再三嘱咐:“茶,万万自己留着慢慢喝!方圆百余亩的土地,如此品质的茶叶只得了十来斤。”有些汗颜,爱茶的时间长了,求茶若渴的品性被朋友们了解得一清二楚。
武平绿茶大致分三个品种,各具特色:炒绿香、雪螺鲜、翠芽肥,其中炒绿的传统工艺,历史最为久远。武平绿茶是清道光年间的贡品,长年风行于闽、粤、赣等省。据《武平县志》记载,在宋朝,武平就有人开始采制野生茶作为药用或饮品,乡民们将采集来的野山茶籽或种苗种植于房前屋后、田边地埂,自家种茶自家制茶自家喝。明代永乐至清朝康熙年间,武平种茶、制茶、饮茶风气日盛,能工巧匠们总结炒制经验,逐步改良野茶,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茶叶品种,名师名茶辈出。选干净透亮的玻璃杯,小竹勺盛一勺武平绿茶轻轻倒进杯中,以煮开的山泉冲入,热乎乎捧在手中,看紧结的茶芽在杯底慢慢舒展,茶舞翩跹,鲜活如重生。幽香冲去浮尘,一山的绿都沁在浅浅的水中,世界透过黄绿清亮的茶汤变得悠静而长远。
立春,春气始而建立也。小澜河里薄冰始化,古石桥下鱼儿初上,缓缓穿行在水底石间,沉寂了一冬的茶园在新春萌动中惺松醒来。热热闹闹过完年的人们收拾出工具,开始忙碌。雨水时节,冷风未走,暖风欲来。冷暖间,雨便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而下,桃李含苞,油菜抽苔。入冬前茶园里的老叶老杆就修剪好了,在无声的春雨中,灰褐的茶树杆上缀满了细小的水露。茶树随地中阳气的升腾开始抽出零星的芽苞,包裹着柔柔软软的细白绒毛,称为“报春芽”。孟春逝,惊蛰接踵而来。第一声春雷响后,土里的蚯蚓、冬眠的虫儿陆续醒来。茶山边上的桃花开了,树下圈养的鸡群被放入茶园,公鸡啼母鸡叫,再有一群嫩黄色毛茸茸的小鸡为啄食虫儿追来逐去,目之所及,皆是绿意盎然、勃勃生机。春分茶冒尖、清明茶开园。春分,仲春之月,平分日夜。这时的茶叶大多为一芽,叫“抽心茶”,少部分为一芽一叶,轻薄瘦小,亭亭玉立。茶农们要赶在新叶长成之前完成采摘,避免叶片的涩味盖住芽的鲜美,茶汤方可滑而不涩。
绿,是武平绿茶一大特色。武平炒绿其色完全天然而成,炒绿的茶汤通透清澈,绿而浓。炒绿的叶型匀齐细紧,像极了第一声春雷后刚刚孵化的丝蚕,浓稠厚重的绿衣外覆着浅浅的银毫。细嫩的芽尖在铁锅里上下翻滚,高温挥发了嫩叶中的水分,杀青、揉捻、初炒、摊凉……一锅到底,牢牢锁住叶中的香、型、绿。一泡炒绿拆开,倾倒入杯,“瑟瑟”有声,似春蚕进食,又似农家灶头上茶叶在铁锅里翻滚时,柴火“噼噼啪啪”的爆裂声。鲜,是武平绿茶特有的口味风格,爽、甜、醇由嫩度极好、氨基酸含量极高的原料带来。鲜得纯净,因着茶芽的嫩度恰到好处;鲜得饱满,因着茶芽的壮硕肥厚。梁野山脉气势高耸,山峦叠嶂,早晚凉中午热,有机物囤聚堆积,种植出的茶树芽叶肥壮,叶质柔软,白毫显露。鲜,还取决于采摘的时令,片片茶芽在清明雨前采茶姑娘们上下翻飞的指间飘然入篓。茶汤滚过舌面,有浓郁醇厚带来的张扬,细腻顺滑带来的圆润,轻微涩味带来的轻盈。
茶者,自然之物也。云雾笼罩,与清静相依,需静心慢品才可得出茶之真味。茶使人安详平和,在清静无为的追求中品味“超凡脱俗”的神韵,自觉遵循道骨仙风、返璞归真的茶规。一泡炒绿,纯净如素颜的青衣少女,满身灵性地起舞在水汽缭绕的杯壶。茶叶浮沉悠游时,山岙白云,林木茂盛,清新富氧,风清流瀑,舌尖畅想在茶香馥郁里……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以味为上,香甘重滑,为味之全。”一泡绿茶入口,茶味舌前鲜甜、舌中甘润、入喉顺滑,三者和谐一致;茶韵回甘持久、余味充盈、呵气如兰。
世间好茶都是如此,须有可嚼之味。喝茶去,茶情茶趣、茶礼茶道就在那抹茶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