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已过,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医院的发热门诊有“流感样症状”的患者也略有增加。近期是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多发的季节,当您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打喷嚏、咳嗽、咽喉发痒,甚至发烧、肌肉酸痛时,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得了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普通感冒(cold)和流行性感冒(flu)之间的区别。专家提醒,今年流感流行趋势目前监测以甲型H1N1为主,也有少量H3N2 以及乙型(yamagata型)流行。预防方法是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乘坐公共交通可以佩戴口罩。如果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请不要上班、上学,须合理用药,多休息。
感冒与流感有区别
相对于流感来说,普通感冒是更温和的呼吸系统疾病。感冒一般是由病毒引起的,首发症状是咽痛,一般在一两天后就会消失,随之出现流涕、鼻腔充血的症状。刚开始流涕为水样分泌物,随后分泌物可能会变得颜色更深且更粘稠,这不代表感冒已经发展为更严重的细菌感染,而是继发了鼻窦炎。在病程的第四五天一般会出现咳嗽。发热在成年人普通感冒中并不常见,但低热是可能的,儿童更有可能因感冒而出现高热。
感冒症状通常持续约一周左右。在开始的3天,感冒具有传染性,所以应做好隔离,注意休息。如果一周后感冒症状仍没有缓解,那就要考虑:1、可能是继发了细菌感染,这意味着需要抗生素治疗。2、避免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相混淆。由此可见,普通感冒一般以一周为时间点,症状超过一周仍不能改善的感冒症状需要前往医院就诊。
与感冒病毒一样,流感病毒同样通过鼻、眼睛、口粘膜以飞沫形式传播。流感比普通感冒起病急,发展快,相比普通感冒症状更重,严重者甚至死亡。而猪流感会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流感的症状同样会在一周时间有所缓解,但是患者会持续虚弱倦怠。流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尤其在青年人、老年人或合并心肺疾病的患者。如果感到呼吸急促、困难,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流感病毒其抗原性易变,传播速度快,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全球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5万—50万人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为流感的高危人群,患了流感后出现严重后果的风险较高。需要注意的是,流感轻症病例的症状和普通感冒相似,但它们其实是两种疾病。
接种流感疫苗很必要
目前,流感疫苗接种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也可减轻慢性病患者因感染所致的不良后果,减少相应的医疗费用。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18-2019)》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定慢性病患者等人员为优先接种对象。
其中特定慢性病患者指心血管疾病(单纯高血压除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通常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可产生具有保护水平的抗体,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接种的最佳时机是每年入冬之前。而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且接种疫苗6—8月后抗体浓度开始衰减,因此疫苗应每年接种才能获得有效保护。
预防流感的6要素
不管有没有接种流感疫苗,以下6个方面对于预防流感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同样非常重要。
居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感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手帕或衣袖内侧等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经常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可选择散步、快走、慢跑、打太极拳等比较轻松舒缓的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冬季气候多变,注意添加衣服,做好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
每天喝水应不少于1800毫升,但不要喝含糖饮料。
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
链接
流感对慢性病患者有危害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肺部疾病、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患者更容易罹患流感。由于慢性病患者机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被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后,病症较重,病程也会较长。
数据显示,慢性病患者的流感罹患率是健康人群的2.6倍,死亡风险增加了1.8~3.5倍。同时,流感病毒的感染还会加重原有的慢性病,引发多种并发症。
流感用药有讲究
18.4%的患者没有服用任何药物,21.1%的患者有自行服用抗生素史,有一半的患者服用过退热药物,24.6%的患者服用过西药成分的感冒药。流行性感冒是病毒感染的呼吸道疾病,如没有细菌感染的依据时,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流感防护需隔离
相关数据显示,有40%左右的患者罹患流感的主要来源是同事、同学和家人。从传播的场合来看,49%左右的患者认为自己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被感染的。所以,如果身边的人有感冒症状或者出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应该做好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