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表演艺术在台湾的推展,“新象”是绕不开的名字。蜚声海内外的云门舞集、表演工作坊、当代传奇剧场,莫不与这个台湾现存历史最悠久、纪录最辉煌的民间文艺推展机构有关。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两岸昆曲乃至文艺界的交流,它都是幕后功臣。
自1982年邀请旅英钢琴家傅聪来台,首开两岸文化交流之局,新象在近40年里邀请了大陆六大昆剧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先后亮相台湾,受邀大陆艺术家及团体超过7000人次,举办的演出、展览、聚会足有上千场次。
敲开水泥地播种
“新象精致的表演艺术就像在水泥地上撒种,发芽都不可能,更甭说开花结果。”在新象成立之初,有台湾文艺界人士在报上撰文说。上世纪70年代,台湾演出最多的是京剧,一年高达400多场,此外有歌仔戏、艺霞歌舞剧等。
然而,新象创办人、台湾音乐家许博允、樊曼侬伉俪愣是“敲开水泥地播种”,致力于推介全球顶尖艺术。新象成立第二年时就举办23档共53场表演艺术节目、一档摄影展,第三年举办首届国际艺术节,呈现38档共169场演出,外加绘画、摄影和雕刻展览。演出城市遍及全台,规模在当时绝无仅有。新象曾成立小剧场,为创作者提供演出场所及每场戏5000元新台币的补助。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参与创建表演工作坊,创团作《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便在新象小剧场启蒙。同为表坊创办人的李国修也在新象小剧场成立了屏风表演班。
吴兴国与林秀伟夫妇原本是云门舞集的舞者,1985年,他们向许博允说起借鉴莎士比亚《麦克白》文本,用京剧手法加以呈现的想法。许博允为这出《欲望城国》热切奔走,并争取到在英国皇家国家剧院演出的机会。
次年,吴兴国夫妇创立当代传奇剧场,《欲望城国》一鸣惊人。1990年,该剧漂洋过海,在英国演出4天几乎满场,演出没有英文翻译,英伦观众却为之倾倒。云门舞集、表演工作坊等也在新象支持下走向海外,载誉而归。
首邀大陆剧团“登台”
在新象文教基金会成立时,樊曼侬发下宏愿,要把大陆优秀的中华传统艺术带入台湾。
1987年,大陆五大昆班在香港汇演,许多台湾戏迷一路追随到香江。1992年,上海昆剧团成为两岸开放交流后,首个赴台演出的大陆传统戏曲团体。台湾北中南巡回连演9场,观众意犹未尽,又特别加场演出。演出结束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叫好,“都快把屋顶炸开了!”当年,台湾媒体将昆剧推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年度最佳代表。
此后,新象接力引介大陆昆剧团来台演出,台湾观众的热情令昆剧艺人感动。浙江昆剧团演出拿手好戏《西园记》时,台下观众笑声不断。浙昆时任团长汪世瑜惊叹道:“从来没有一场《西园记》观众,像台湾观众这样,一个笑点都没有错过!他们真的懂!”
共同传承中华文化
昆剧团访台演出缕缕不绝,昆曲教育也随之上路。以台湾学者曾永义、洪惟助为首,不少大学教授开始在高校内推动昆曲示范讲座。在曾永义建议下,新象也巧妙呼应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琵琶记·吃糠》剧本内容,1995年举办“昆曲美之旅”,邀请昆曲名家来台,在全台校园巡回示范演出。
北一女中、中山女中、复兴中学、嘉义高中、花莲女中……所到之处,中学生热情追捧。巡回演出和校园讲座精彩不断,来自大专院校和中学的观众长期追随,使昆曲观众呈现年轻化的趋向。
1997年,在大陆文化部门促成下,新象在第六届环境艺穗节内策划举办“南北昆剧团汇演”,演出盛大,在台北一连17场。2000年底至2001年初,新象更主办“跨世纪千禧昆剧”大汇演,联合七大昆班连演24场。
大陆昆剧团轮番献艺,樊曼侬特别邀请台湾官方文化机构前来录影,既将珍贵艺术存档留在宝岛,也将资料送给大陆来台演出的团队。“他们自己的演出,想要自行发行都可以。”樊曼侬告诉记者:“当时那种交流大家基本上都是心胸很大,希望伟大的艺术长存。”
推出青春版《牡丹亭》
“这些顶尖一流的艺术家们要退休了,下一代要怎么接续呢?”樊曼侬开始正视昆曲传承的问题。“以年轻的新一代演员来吸引年轻的新一代观众”的想法逐渐成型。
凭着对台湾40年来剧场界的了解,樊曼侬力邀文化名人白先勇共同制作,昆曲名家汪世瑜和张继青担任教学指导,选定的剧目是《牡丹亭》。
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此后受邀到香港、苏州等地演出。新象还将其推向北京国际艺术节并大放异彩。次年开启海内外巡回演出,至今累计演出300余场,入场观众超过60万人次。该剧在两岸及香港30多所高校巡演,深受万千学子喜爱。
樊曼侬说,我不喜欢空喊口号,但“昆曲兴亡,人人有责”。新象40周年昆曲讲座上,樊曼侬高举胳膊:“同志们,壮志未酬,我们要复兴文化,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需共同努力!”
(本报台北12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