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时代“呼声”与山乡巨变(旅游漫笔)

曾视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28日   第 12 版)

  电影《天渠》剧照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乡团结村草王坝曾经因缺水而挨饿、受穷,每个村民都有着喝上一口干净水,吃上香喷喷白米饭,拔掉代代贫穷根的梦想。面对大山绝壁的重重束缚,面对修渠引水的层层困难,他们在共产党员黄大发带领下,战天斗地凿绝壁,历经艰难引清水。这是电影《天渠》所讲述的真实故事,电影里有个镜头:当50多岁的黄大发挂在400米的悬崖绝壁上凿炮眼时,他也和村民们一样心惊胆颤过,但不认命的执著,身后村民们的期望都是黄大发义无反顾的支撑和力量。因为他比谁都清楚,草王坝和村民们最渴望什么,最想要得到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终于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一条天渠,如今这条“渠”不仅让草王坝村人喝上了清水,吃上了大米饭,过上了好日子,还成为人们见证创业精神的著名景点。

  银屏上的《天渠》再次震撼了观众的心灵。电影放映时,每一位观众都饱含热泪,是因为这真实的声音与故事,拥有着最柔软而坚强的穿透力,激起了每个人心中的共鸣。这除了能带给我们久久不能平静的感动外,更引发我们对于这个时代,对于国家人民,对于生存生活的深层思考。“要吃大米饭,大家一起干。”黄大发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梦想,让他带领村民们36年艰苦奋斗,36年战天斗地,一心只为修成渠。这些朴素而坚韧的精神更远超电影120分钟的镜头语言缓缓叙事的本身。

  “天渠”之变是时间之变,也是时代之变,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山乡巨变的真实写照和生动缩影。黄大发一生只为一条渠,用生命坚守初心。只因他心里总是装着群众,用执著凿开绝壁。心中有光芒,脚下有力量。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在奔流不息的时间长河中,在拼搏奋进的改革进程中,黄大发与草王坝只是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一个点,却也是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现实性的一个点。因为黄大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努力让自己活成了一束光,有信仰、有信念、有信心、有行动,听见了时代的呼声,听懂了群众的呼声。群众的需要在哪里,黄大发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扎根实践的沃土,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始终把人民性与党性高度统一在一起,这是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浸润,也是忠诚、干净、担当的为民情怀。

  “天渠”之水是最干净、最甘甜、最纯粹的水。因为每一滴水的涌流,每一寸凿开的水渠,都浸润了人民的泪水、汗水,都是群众齐心协力,克难攻坚而来。一个人、一辈子、一条渠,其实是中国人同呼吸、齐奋斗、共命运的生动缩影。

  走出影院,没有人知道黄大发这一生流过多少次眼泪,但记忆中的几次流泪却都令人刻骨铭心。他上一次流泪,是在双手战天斗地、挖山凿渠,亲人不幸离世时;又一次流泪,是历经千辛万苦,终看到涓涓清水越过悬崖、绕过绝壁,流进村里时;再一次流泪,是来到首都,第一次看到天安门广场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

  《天渠》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国产新片正在各大影院展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天渠》中,我们看到中国的力量。

时代“呼声”与山乡巨变(旅游漫笔)
洗尽铅华的骑楼城(行天下)
马庄香包香天下
漓江源头游客来
阿里首家未来酒店迎客
“余派”秦腔艺术薪火相传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