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通过西方交响乐的音乐语言与形式,融合以昆曲、评弹、民歌、江南丝竹为代表的传统苏式音乐文化与审美,创作出新时期兼有传统性与国际化的苏州的古城新音韵”——2018年2月,由苏州交响乐团主办的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向全世界作曲人士发出比赛邀约,创作以苏州为主题、蕴含苏州元素的交响乐作品。此后,大赛共收到全球39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赛投稿142部,创下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专业作曲比赛的投稿量新纪录。日前,大赛迎来了令人瞩目的决赛时刻。
苏州交响音画亮相
按照设置,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分为“委约作品”和“参赛作品”两个单元。委约作品单元一共邀请了8位国内外著名作曲家,为苏州量身定制交响乐作品。他们有德国作曲家克里斯蒂安·约斯特、苏州籍旅美作曲家王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强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贾国平、武汉音乐学院教授赵曦、墨尔本大学教授于京君、国家一级作曲周虹、国家一级作曲崔炳元等。他们创作的8部作品于11月27日在金鸡湖音乐厅进行了全球首演。
经过评委评选,6部参赛作品入围11月30日的决赛。当晚,在激烈角逐下,由于排在前二名的选手评分在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时依然完全一样,经评委会慎重讨论后决定:一等奖空缺,来自中国的盛萌和来自南非的康拉德·阿斯曼,分别凭借作品《梦里江南》和《双面绣》并列获得二等奖;来自中国的苏潇凭借作品《姑苏繁华图》获得了三等奖;获得优秀奖的三位选手分别是中国的王心阳(作品《化龙》)、美国的克里斯多夫·拉罗萨(作品《姑苏塔影》)和中国的叶镭烁(作品《水墨中的秋色》)。
无论是委约作品还是参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苏州的主题,而对于苏州元素的运用则是各有特色,各显所长,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东西方音乐语言融合的思索、想象和实践。在委约作品中,陈强斌通过对音色化、旋律化音乐语言的“编织”,捕捉姑苏绣品与园林中的光影。于京军采用“延音功放”的手法,将旋律的每个音进行延迟,产生混响,为苏州美景营造一种空旷宁静的氛围。赵曦在管乐里引入昆曲素材,缀以评弹、小调勾勒出园林的明快与艳丽。崔炳元根据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选用昆曲《牡丹亭·游园》片段和评弹中三弦与琵琶的特色音调,来描写“姑苏人家尽枕河”。
参赛作品中,南非作曲家康拉德·阿斯曼受到“双面绣”传统工艺的启发,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素材的分割、拼贴及融合,将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中国作曲家盛萌以白居易《忆江南》、张继《枫桥夜泊》、杜牧《江南春》三首唐诗为灵感来源,勾勒了一幅浪漫的江南风景图。中国作曲家苏潇以清乾隆宫廷画师徐扬所作的《姑苏繁华图》为蓝本,以浓墨、淡彩的笔触描画出古苏州城的湖光山色、阊胥城墙、官衙商肆、古渡行舟等画面,再现了苏州城郊百里的盛世繁华。
创新与传统相结合
“之前我从没来过中国,对苏州也不了解。”目前就读于南非音乐学院的阿斯曼告诉记者。别看他只有22岁,已在世界各大作曲比赛中拿过不少奖项,创作的作品因具有“创新”精神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世界各地广受认可和好评。
阿斯曼说,在听说了这个比赛后,他在网上查了许多关于苏州的资料,有历史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最后他对苏绣产生了兴趣和联想。他的写作方式与苏绣中的双面绣技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品的结尾与开头在结构与和声上相互呼应,但织体上则更加灵动。结尾处的滑音象征着光滑柔软的丝绸,由开篇的快速音型演变而成。
来到苏州后,阿斯曼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同时他也很高兴能有参加比赛的机会:“我感到非常兴奋和紧张。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所参加的最大的比赛。和管弦乐队合作的体验特别棒,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正如阿斯曼所说,这次比赛无论从国际化、专业化上来说,都是比较高的。本次大赛评委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孟东认为,大赛围绕苏州主题,展现出了风格各异、技法丰富的音乐作品,既体现了学院派的严谨,也考虑到了大众接受度,比较好地做到了创新性、艺术性、可听性结合。
此次比赛中,有不少“80后”“90后”的青年作曲家,尽管仍有一些不足和不成熟,但是他们在作品中表达了一些新的想法。通过这次比赛,评委们也对当下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提出了一些建议。作曲家盛宗亮指出,青年作曲家不要一脑门子想着别出心裁,还是要学习传统古典音乐,要师古而不泥古。指挥家、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指出,交响乐创作一定要考虑为谁创作,给谁听的问题。中国作曲家一定要深入民间,深入传统,要有血气、有热量、有感情。
挖掘原创培养人才
对于中国的交响乐团来说,倘若只演奏外国作品,无论对打造自身特色、品牌还是乐团的国际交流,都会有所掣肘,中国原创交响乐作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次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最大的成果,就在于为苏州交响乐团储备了一批优秀的原创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观众的检验,这次比赛将为苏州交响乐团乃至整个苏州,留下一批‘带有显著苏州元素的、真正属于自己’的原创作品,对推进这座城市的文化繁荣,也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徐孟东说。
苏州籍作曲家王之一是本次比赛的8位委约作曲家之一,对于苏州交响乐团举办的这次作曲比赛,他觉得“很有胆量,很有眼光,通过音乐,是向世界展示苏州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职业乐团的职业标准和关注的事情,跟过去相比已全然不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周湘林表示,如今的中国职业乐团不再是被动接受的方式,而是积极主动地关注世界的音乐潮流,聚焦青年作曲家的培养。这次作曲比赛在国内交响乐团中开了首例,以后可以考虑通过比赛积累曲目,然后向国际艺术节推荐曲目的方式,来转变乐团的运营模式。
“我时常在想,什么样的乐团才是一支真正出色的乐团?是出色的演奏技巧,默契的团队配合?还是坚持普及艺术教育,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的提升持续发光发热?”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说。在他看来,这次比赛既能够促进乐团综合管理与运作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又能够宣传乐团和所在城市的对外形象,同时还能够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交响乐事业发掘人才,可谓一举多得,是很好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