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说的事儿,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变”字。
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生活变得越来越好,食有鱼、出有车、居有所、行有路。就出行而言,我亲身经历了由徒步到飞行的变迁。
忆往昔 行路不易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滦平县的一个村庄,那里早些年没有公路,出行全靠徒步。1953年我考入存瑞中学时,父亲牵着我们家的那匹白马送我。山间小路凸凹不平,行至半途,我的身子一歪,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幸亏父亲手急眼快,上前一把抓住我的胳膊,才免于受伤。
1956年,我考入河北承德的一所高中。那时,承德市到周边县城开通了班车,沙土路,每天对开一趟。虽然从我们家到汽车站要走一段山路,但我还是感到特别幸运,上学能坐班车,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儿。那年过完暑假,二哥要送我上学,我逞能地说:“不用你送,我自己去坐班车。”吃过早饭,告别家人就出发了。怕赶不上车,一路小跑,直到看见有人在车站等车时,才一块石头落地。班车迟迟不来,等车的人都很焦急,伸长脖子不时地张望。
终于看到班车露头了,大家十分兴奋,提起包裹准备上车。哪知道乘客已满,班车停都没停,飞驰而过。等车的人都一脸无奈,我更是着急,忙问身旁的人,到市里还有多远?答曰:“大约25公里。”我下定决心,走!一直走到太阳落山时,才走到了学校,累得我浑身像散了架。同学都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能呀,一天走了几十公里。”
后来,我考取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那时,京承铁路已经通车。车是绿色的,设施简陋,没有软座,没有空调,旅客都挤在三人或两人的硬板座椅上。8月末的天气还很热,大家扇着扇子聊天。我不喜欢和陌生人搭话,就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不时听到列车员的报站声、叫买声和火车的汽笛声。尽管如此,比起徒步行走,犹如鸟枪换炮,心情无比激动。由承德到北京站,坐七八个小时,我没有丝毫困倦。
可是,出远门就不一样了,长时间坐火车也很烦心。我老伴的老家在四川省宜宾市,1982年春节前夕,我们带着一双儿女去宜宾看婆婆。由承德坐一夜火车到北京站转车南下郑州,再由郑州坐快车到西安。在西安等了半天,才买上去成都的车票,到了成都又等几个小时,才买到去宜宾的票。当我们到达宜宾时,假期已经过半了。
看今朝 乐享通途
现在出行今非昔比,承德的公路如同蜘蛛结网,四通八达。乡镇、村庄、犄角旮旯都是柏油路。我们老家的村庄不仅有了公交车站,还有火车站,坐什么车都能到达家门口。
2008年,我从美国回来,特别想回老家看看。我和老伴商量,是坐公交车,还是坐火车?老伴说:“打的”。侄媳妇在一旁说:“打什么的呀,坐我的车,我陪你们回去”。我说:“那敢情好了”。车一起动,我忽然想起没吃预防晕车的药。侄媳妇说:“吃什么药呀,40多公里一会儿就到了”。真像她说的,我们说说笑笑间,车就开到了老家门口,家人像迎接贵宾一样,都在那儿等候。我看看时间,从前走一天的路程,如今用不了一个小时,真让人感叹。
承德市内交通便捷,去周边城市也很方便。承德有多条高速公路与左邻右舍接轨联网。目前,有京承、张承、承唐、承朝、承赤、承秦等高速公路。这些公路的开通,为承德打开了门户,让这座古老的旅游城市焕发了生机。承德人可以便捷地走出家门,接受新鲜事物,取长补短,锐意创新。同时,也方便了外地人来承德旅游观光,游览避暑山庄、外八庙、金山岭长城、塞罕坝林场、京北第一草原、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等景区。
承德人修路,不完全是为了通行,还考虑到旅游观光。承德坝上国家“一号风景大道”就是一条观光路。此路修在清康熙年间的御道上,东起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西至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全长180公里,投资260亿元人民币,打造了6大组团、20个重点观摩旅游项目,改造完善了沿线16个乡镇、112个行政村、55个美丽乡村。设8个观景平台、6个停靠站。全程享受数字化导游、导航、导览、导购等。夏季,这里游人如织,南来北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成为坝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有消息说,由北京至承德的高速动车马上就开通了。开通后由承德到北京只需40多分钟,一下子拉近了承德与北京的距离。承德人进京求职、求学、求知将更加方便。北京人来承德旅游观光,可以像串门一样常来常往,与承德人共享蓝天白云、绿色生态,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承德普宁机场通航后,为承德人出行插上了翅膀,想往哪飞就往哪飞,不仅方便,还节省了时间。以前我们去省城石家庄办事,要坐一夜的火车,现在乘坐飞机,一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
那天,我和老伴聊天,他说:“趁着身体健康,还想回宜宾老家看看。咱们可以从承德坐夜车,到北京换乘高铁动车。”我说:“不,这次回宜宾,咱就飞着去。从承德普宁机场飞往西安,再由西安飞往宜宾,用一天的时间就OK了。”老伴说:“好,听你的。”
(作者为承德日报原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