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定海老街品古韵

应红枫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2月05日   第 12 版)

  图为定海古城中大街。

  一直熟知浙江舟山群岛定海古城的东大街、中大街、西大街这几条东西相连的古街,却很少有时间去。前几日得空,顺便拐进中大街,去看看这座海上古城保存最完好的老街。这是一条从明清时期就开始繁荣的商业街,也是一条记载着舟山海岛荣辱兴衰发展历史的老街。

  上学时,每逢暑假,我都会在中大街住一段时间。夏日的傍晚,常见人们坐在自家屋檐下的藤椅上,或摇着蒲扇,或织着毛衣,或择着蔬菜,小城古街拂过的每一缕微风,都飘逸着惬意的生活气息。

  位于西大街89号的定海总兵蓝理府,是这条古街上保存得较为完好的一座清代建筑。蓝理(1649年-1719年)是舟山遭清朝海禁展复后的首位要塞总兵,曾经受命参加过清军平治“三藩之乱”,并在征战台湾澎湖海战中,中炮破腹流出肠子,康熙皇帝称其为“破肚将军”,并亲题“所向无敌”“忠勇简易”匾额予以表彰。古城居民尊称蓝理故居为“蓝家大屋”,该古宅东至定海总府路,西至陶家弄口,建有前屋、正屋、后屋三进大屋,配有左右厢房。

  舟山在明、清两朝遭两次海禁,前后近三百年,是人类海洋史上极为罕见的事件。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下令“禁濒海民众私通海外诸国”,更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五月,“以昌国濒海民尝从倭为寇故”,“废宁波府昌国县(今舟山本岛)徙其民为宁波卫卒”。《定海县志》载:“遣徙昌国46岛居民1.3万余户、3.4万余人往浙东、西各州县和安徽凤阳县,留富都乡(今舟山本岛)547户、8805人。”

  后在清朝顺治十四年(1657年)正月,宁海大将军伊尔德以舟山“不可守”为由,再次上奏朝廷实行海禁,强令徙民,查村搜岙,见人就驱,将各岛居民尽迁内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继续抗清。为孤立郑成功,清政府颁“迁海令”,《定海县志·人口姓氏》载,舟山岛被遣1118户、5220人。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颁“展海令”,召民回乡开垦,才陆续有人返回或来舟山定居生息,遂任命蓝理为展复后的首任舟山总兵。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定海古城外出谋生多年,而记忆中的那条老街,总是影影绰绰,带给我无穷的畅想和回味。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2002年开始,由舟山市政府出资,对原先老旧的中大街和西大街进行了保护性修葺,按照原先的建筑布局和风格,更换了被岁月蛀蚀的台柱和栅栏,并统一按照旧貌进行恢复性维修,刷上了防腐朱漆,同时根据史书记载,恢复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损毁的中大街牌坊,使定海古街既保持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

  眼前的这条中大街,经过修葺后依然保持着木结构楼房的古朴风貌,大街上每一幢房子的建筑结构,都没有改变原本的模样,各家各户,商铺茶肆,更加古色古香,整洁有序,成为了舟山群岛古城文化的一块新招牌。和一些著名古镇的街巷相似,这条全长不过800米的古街,街道两侧有老字号糕饼店、城市书吧、书画装裱、古玩市场、咖啡茶室和具有海岛特色的手工小饰品,吸引着一拨拨游客的目光。白天,络绎不绝的人们在这里游玩购物;晚上,人们聚集于此,闲坐畅谈,寻求一抹慢生活的韵味。逛老街成为了现代人的一种新时尚,那种淡淡的优雅和舍弃不下的怀旧情结,使这条略带沧桑的石板路老街,沉浸在无法言说的浪漫之中。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欲语人已醉。这大概就是这条百年古街的惬意写照吧。

乡村旅游谋转型
定海老街品古韵
广西京族文化保护结硕果
冬日崀山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