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点空闲,我重燃了阅读名著的愿望之火。记得从1978年我考进南开大学后那整整4年里,我如同前苏联大文豪高尔基所形容的那种读书状态——“如同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身上”,发疯似地每天雷打不动阅读中外经典著作3个小时,内心受到巨大激荡和震撼,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极大慰籍和滋润。这感觉至今难忘。
遗憾的是,这种阅读名著的美好感受,工作30多年来竟很少再出现。不知是缺少了当年年轻时的那种阅读激情,还是现在的出版物值得反复阅读的太少,抑或在纷乱的年代里,阅读已不再是人们的精神必需,给阅读的时间、空间都太少?
我饶有兴致地将自己的上千册藏书一一翻检出来,想选择适合阅读的。这一翻不要紧,竟发现偌大的藏书中,很少能挑出几本值得再读的。不知是翻译的原因,还是时代隔得太远,反正提不起任何阅读的欲望。再看过去我们所推崇的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若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来观照,其中不少似乎也分量不够。
名著是需要一定时间淬火确认的。记得几十年前读过《红与黑》作者司汤达说过的一句话,他在100多年前预测:“百年之后必有知我者。”很多名家在世时都发出过这样的预言。我以为,当时是名著并不代表今后一直还会是名著。名著不是自封和热捧出来的,它需要自己从众多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有的名著虽然不温不火,但是说不定哪天它的影响力就会铺天盖地。也有的名著,虽曾火爆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它的思想与艺术穿透力较差,不能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它的影响力也会逐渐失去,作为曾经的名著而留存。
如今中国进入出版物过剩的时代——每年出版20万种新书,实在太多了,但是许多人还是喊着没有好书看,缺少反映这个火热时代的力作和名篇巨制。这个巨大的数字,对读者的日常选书、读书,是一个严峻的阅读选择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出版物中很大一部分将会被淘汰。
究竟有多少好书值得我们忠诚守候?有多少名著值得我们,包括未成年人去花大力气读下去呢?
我认为,名著值得再筛选、再评介。专家和出版机构都应拿出胆量来,将那些混进名著队伍中的伪名著、假名著、准名著悉数砍掉。如此筛选名著,并不是不尊重历史,而是将其中对当代人有益的拿出来,而读者也会在这种跨时空的阅读中,心灵得到滋润,灵魂得到净化。
不管怎样,名著必须让人能读下去。读不下去的,不管它的名气有多大,也绝不奉陪。按此标准,我挑选了契诃夫、莫伯桑、司汤达、茨威格等名家的小说重读,确实都力透纸背,令人回味无穷。
的确,还有多少名著不需要再读呢,那确实需要因人而异了。各类社会阅读专业指导机构、出版机构、专家学者也应当在此方面多多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