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近十年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打造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在设计研发中采用国际最安全标准,集成众多先进技术,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成为又一张代表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如今,两台“华龙一号”正在巴基斯坦建设,在英国建设“华龙一号”已被列入议事日程,未来还会有更多中国自主设计的核电机组走出国门,中国核电标准也将随之走向世界。
不只是核电,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也正经历着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的角色转变。一些中国标准逐步成为世界标准,在高铁、核电、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中国不断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并努力用中国标准引领世界先进水平。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标准国际化工作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标准国际认可度不高,与中国贸易大国地位不相称。在一些重点领域、重大战略中,标准化手段运用得还不够。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标准的不了解、不认可,使得国内企业在打入海外市场时,不得不采用其他国家的标准。不同国家繁杂混乱的标准体系,不仅增加了设计单位的工作量,更有可能导致设计考虑不周、设计不达标、设计成果得不到核审通过等问题。
标准是世界的通用语言,正是有了标准,不同地区的经贸活动才成为可能,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享受相同的产品和服务。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在经济学家口中,标准之争被称作为“赢者通吃”。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
标准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得标准者得市场。当今世界,产业、技术和创新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国际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尚未完成,全球性的技术标准尚在形成中。对企业而言,“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对产业而言,标准化是构建产业链的关键,是产业成熟的必经之路;对国家而言,标准是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
近几年,中国大力推进标准化事业改革发展。近日,工信部发布《工业通信业标准化工作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80项以上,成体系部署标准外文版研制计划400项以上。届时,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各国标准体系兼容水平将不断提高,中国标准品牌效益将明显提升。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我们要加强国际标准制定,推进标准的海外应用。同时,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或骨干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把更多中国标准带出国门,发挥国家、行业、企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