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1月10日 星期六

我写素笺寄远方(现场)

——沂蒙山区之行

□ 周光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10日   第 11 版)

  张芳春剪纸作品

  沂蒙山风光油画
  图片来自网络

H友:

  一切都显示,神奇的土地上发生神奇的故事。

  您相信吗?一名草根妇女,竟能蜕变为民间艺术剪纸能手。在一个太阳行将露脸的早晨,我和她相识在一辆开往竹泉村的大巴车上。

  她,张芳春,79岁,山东临沂沂南县双堠镇西梭庄村民;花白头发,面带微笑,中等偏瘦的体形,身着绣有五彩花朵的上衣,脚穿带有民俗特色的布鞋,全身上下透着民间艺术的气息。她不善言辞,却轻轻拉起我的手,慢声细语地送上早晨的问候。抵达目的地,她仍然和我手牵着手。从我与老人牵手接触的那一刻起,我便仿佛从她身上获得了一种说不清的异样感觉。

  她领着我漫步在竹泉村的石板路上。早上,泉水映出彩云朵朵,天上有多炫丽,水中就有多炫丽。倏地,奔泻流淌的泉水中,反射出千万道金红色的光芒,这是从天空投射下来的朝霞。飘忽的水雾又把这些光芒糅合在一起,迷眩地飞扬、升腾,形成一种仙境般的氛围……这时,远处传来欢呼雀跃的串串笑声。是早起的游人们陆续赶来观赏泉水,观赏绿竹,观赏竹泉村了。

  我和老人一同步入一座翠竹掩映下的用光滑石头砌成的院落,那就是她的工作所在——“芳春剪纸”工作室。

  这里是春天,这里是美的世界,这里有使人心悦神驰的缤纷,这里有让你感到快乐的震颤。工作室墙上、桌上陈列着老人许许多多的剪纸作品,或人物,或动物,或树木花草,或飞禽走兽,应有尽有,令我目不暇接。

  人类的意志受着局限,人类的梦境却是无穷。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沂南双堠剪纸的历史不下千载,它与民间绣花等息息相关,反映了民间生活,见证了历史变迁,对于了解民俗、认识民俗有着无可取代的价值。

  张芳春七八岁就跟随祖母绣花、学剪,老来亦手剪不辍。在她从事剪纸几十年的过程中,淡泊永远与她的创作相伴。她随意、随缘、随心,从不刻意张扬自己;她恬静、内敛、低调,休声美誉,从不在世俗里沉湎。

  老人的作品中有一种气韵,深深地潜藏在整个剪纸里,不留痕迹,若隐若现。它既意味着生动的神情,又从造型的细微变化、形式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有所体现。比如《沂蒙红嫂》《王昭君》《貂蝉》《诸葛亮》以及《系列三国人物》等,惟妙惟肖,准确传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老人的作品中,构图追求活泼的动态平衡,能体会到左和右、前和后、远和近的巧妙呼应。比如《猫图》《鱼趣》《蝴蝶》《十二生肖》《百狗迎春图》等,突出的是平淡中的魅力,是某种不经意的静心。一群小动物好像通灵了,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在艺术的海洋里一个个都成了美的化身。

  在老人的作品中,有着空灵、纯净的韵味,传递着诗意和爱。比如《春》《夏》《秋》《冬》《瓶花》《四美》《马牧池》《孟良崮》《沂蒙红》《竹泉》等作品,一花一草,生动、灵动,流露着令人羡慕的甜蜜;一树一木欣然、怡然,它们在沂水的滋补下,更加枝叶茂盛,生机勃勃。不难看出她对大自然的理解及提炼,反映出她热爱生活、眷念生活的程度和状态。

  她对我说:“游客们前来看我的作品,我很高兴。买不买,不重要,我只希望大家多了解这个民间艺术。”

  “芳春剪纸”工作室把煦风、温情、斜阳……全都融合在一起。其气、其韵凭借层层迭迭如“减法”般的剪纸来传递;缤纷世界倚仗一把剪刀、一寸芳心来呈现。难怪她的作品其中有部分在国家美术馆展出,有部分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有部分被临沂市群众艺术馆收藏…… 

  H友,说来有趣,也许桌上摆放着的小狗、小猫、小蝴蝶这一群小动物太活灵活现,一名五六岁的小游客竟用水枪和它们玩耍起来。幸好桌面上有一块玻璃遮挡着,否则那群小动物真得泡汤了。对自己作品分外珍惜的张芳春老人赶忙站起身来,对淘气的小家伙只轻轻柔柔地说了一句:“不能用水浇哟!”说完用一块干布抹去桌上的一大片水渍。在一旁目睹这一切的我,心中再次浮现和老人牵手时产生的那种感觉。这时,我已能确定,那种感觉其实是一种虚空的心怀。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够发现美,获得美。

  中国那么大,该去的地方那么多,再来的几率很小。我恋恋不舍地与“芳春剪纸”工作室告别,与老人告别。

  庭院外,一片繁茂的竹林,仲秋的金风,正轻轻摇曳着潇洒的枝叶。那片片狭长的叶子,新生的,临风吐出浅浅嫩绿;苍劲的,时而翻动成熟的灰绿。它们飘逸地、雅致地点缀在枝头,显得错落有致,矫健多姿。我相信,“芳春剪纸”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所熟知。“芳春剪纸”也一定会永久地传承下去。

建德遐思
“师恩”之辨悟
诗二首
我写素笺寄远方(现场)
责编:张鹏禹 邮箱:huawenzuopi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