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

太行深处沕沕水

张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07日   第 12 版)

  图为沕沕水水电站。
  来自网络

  沕沕水的“沕”字,读音同“蜜”或“雾”,但在河北省平山老区的当地人口中,却读作“呼”音。据说,是依水流声而名。秋风引我在平山县西南缘的圆通路上行走。远山迷蒙,重峦叠嶂,丰茂的植被是群山的皮肤,雄浑之余平添了几分成熟和妩媚。到处色彩斑斓,深红中含着浅黄,金黄中蕴着淡红,如云雾,如烟霞,缥缈着,燃烧着,热闹了一面坡,红火了一道梁,像极了主人接待我们的盛情。

  站在七星台俯瞰,山谷里的梯田呈立体状,错落的民居,花蕊样被大山和植被共同编织的花瓣所环绕。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圆通路是新建的,途经沕沕水、黄安等村落。站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山上往下望,但见山路回环,迂折着,盘桓着,一层层,一级级,陡峭地铺展在偌大的山体上。转过一弯又一弯,20公里的路程,仿若游走在空中画廊。老远就听到哗啦啦的水声。没有水,大概也就不会有沕沕水的读音之趣了吧。

  水声是从泉华台传来的,那是一处由碳酸钙凝华物自然形成的阶梯状瀑布。水一阶阶分散成多股细流,像珍珠帘子一样挂在长满苍苔的岩体表层。水流跌落池中,波光潋滟,红的黄的黑的鱼儿在其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荷花池、陶然湖、天池、云泉、五龙潭,静水流深,带着母性的温情和柔软。峰林倒映,水草漂浮,如同绚烂的五色花海。灵泉洞,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形成的喀斯特岩溶泉,为大小瀑布提供了不竭水源。百丈飞瀑,从高山之巅湍流疾坠,如虹,如雪,如练,挟裹着晶莹的珍珠纷扬洒落,连水汽也温润地在游人的面庞氤氲着,清凉着,久久不散。

  围着水转的,是山上的各种树,松树、桑树、杏树、核桃、山槐、北京杨等。这里的气候尤其适宜柿树的生长,枝头的柿子像小红灯笼一样,精致,可爱。当春风染绿太行、荡漾沕沕水的时候,这里会是一溪溪一泓泓美丽的桃花水、杏花水、柿花水吗?

  山泉流水给太行山脉增添了灵秀之气,也养育了朴素的老区人家。我在山腰上遇见一位老农,清瘦的脸庞,花白的胡子,头罩蓝道白毛巾,身穿绿军衣,手戴白手套,正和游人大声交谈。景区的开发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让他们的生活渐渐红火起来。老农出生于1939年,曾见过一支头戴红五星军帽的队伍来到这里。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目光里满是自豪的神情。我驻足倾听,努力想象着,英雄的太行山人是怎样用山的胸怀、水的热情,接待了岁月深处那支为他们带来光明的队伍。

  巍巍太行,山为屏障,水为源。我来到北冶乡,参观沕沕水水电站。沕沕水发电厂旧址掩映在葳蕤的竹林中,透出些许神奇的气息。风吹竹叶沙沙响,好像在讲述着一段伟大的历史故事。发电站旁,岗楼是眼睛,输水管是血脉,四根并列的钢管长龙状匍匐在山坡上。导游说,这些输水管道全长873米,垂直落差93.7米,百丈飞瀑的泉水通过此管道由天池输入发电机房,带动发电机发电。

  镌刻着“红色发电厂”的石碑,静静矗立在沕沕水的群山中。五个红色大字朴实而遒劲,是铭记,更是向往,指引着我们的心灵,在转山转水、阅读自然的同时,感怀历史,感谢生活,感恩生命的每一次遇见。

入雪窦山
书香盈途(旅游漫笔)
祖国南北赏红叶
太行深处沕沕水
责编:尹 婕 邮箱:rmrbyinji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