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八旬蒙古族老牧人班都的

大漠胡杨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30日   第 12 版)

  班都从长出新叶的胡杨树前走过。
  新华社记者 安希雅摄

  班都在为今年种下的胡杨浇水。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班都走在水坝上,查看蓄水情况(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班都展示胡杨树新长出的枝叶。
  新华社记者 章 磊摄

  班都在卸水,准备为小胡杨浇水。
  新华社记者 刘 磊摄

  班都走过沙漠,查看水坝的蓄水情况。
  新华社记者 章 磊摄

  班都在刚刚恢复来水的河道边饮水。
  新华社记者 安希雅摄

  “这里有了水,胡杨林就能绿,生态环境就会恢复得越来越好!”望着几天前刚刚恢复来水的河道和又吐出新绿的胡杨树,班都老人欣喜而坚定地说。

  81岁的蒙古族牧人班都,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策克嘎查。这里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气候干旱,环境恶劣,周边牧民纷纷搬走,班都成为方圆20多公里内唯一的住户。当地政府为他在城里安置了房子,但他舍不得离开这片生他养他、曾经胡杨成荫的土地。

  班都老人在戈壁沙漠中承包着5万多亩草场,其中3万多亩分布着胡杨林。20世纪70年代,流经他家附近的河道断流,部分胡杨林也逐渐枯萎。为了守护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胡杨,班都在戈壁中挖井取水灌溉。30多年来,他先后挖了十多口水井。

  2017年8月,为彻底改变缺水状况,班都老人卖掉8头牛和3匹骆驼,花了8万多元疏通被风沙掩埋的河道,引水蓄水。2018年7月,中国绿化基金会得知班都的事迹后为他募集了十余万元资金,用于挖深河道、打造水坝。10月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断流40多年的河道终于又见来水,流进了老人的这片胡杨林。

  “我就想留在这里,这里的胡杨需要我。”班都老人不舍不弃,如胡杨般深深扎根在大漠,默默守护。

大漠胡杨情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