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归来又见金鱼巷

吴 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9日   第 12 版)

  五处名流宿儒的宅邸、三种闽南古早风味的美食、两座造型独特的天桥、一处历史悠久的宗祠……草树斜阳里,最不寻常的是旧巷陌。在福建泉州这个浸润了唐风宋韵的都市里,稍不留神就会闯入历史的天空和传统的后院。如同北京密密麻麻的胡同,如同成都悠悠的宽窄巷,如同烟雨徽州里的江南巷口,这里有一条在八闽之地小有名气的金鱼巷。

  从泮宫口往西一路行至濠沟墘,走在颇具年代感的石板路上,入眼皆是文化,在阳光下投射出各色花窗,沿路是闽南风格的出砖入石、雕梁画栋,仿佛历史又被重新拾起……这条形成于唐宋年间,历史悠久的老巷就叫金鱼巷,如今在“古城双修”的背景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后因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原来,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祐元年进士,累官福建转运使,官至三品。他的后代也均是高官,佩戴金鱼袋,所以谢衙就被称作了“金鱼巷”。

  时光悠悠而逝。随着人事的兴废起伏,小巷也一度冷清了许多。如今,巷口五叔公土笋冻、沙茶面、菜头酸、汤圆等小吃声名远播,小巷再度热闹起来。往昔的砖木草石,也积淀着岁月之痕,迎来新的转机。去年3月,泉州被列入第二批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后,大力推进“城市双修”工作,以金鱼巷为试点,推进背街小巷微改造,去芜存菁,在发展的同时做到“留形留魂留乡愁”,留住了老巷的韵味和生机。

  鲤城区是泉州古城核心区。鲤城区纪委监委联合区古城办开展“古城双修”专项督查。用区纪委书记洪金城的话说,古城修复重点在“复”,要通过履行监督责任,避免无资质单位和人员不当改造、修复和开发利用,破坏古城文物及原有风貌,确保古城保护与修复工作顺利开展。

  如今的鲤城,东西双塔穿越千年伫立成诗,金鱼巷的青石板路仍旧斑驳着光影,德济门的广场上依然人流如潮。从台湾回到故里的许老伯找到了些许乡愁:“有些意外,很多记忆里的景色还在,古城的情怀也还在,泉州在古城保护和发展之间,逐渐找到了难能可贵的平衡点,归来之时,又遇老巷之美。”

归来又见金鱼巷
记住,而且要永远(行天下)
中国助力国际山地旅游发展
鄂尔多斯叫响文化旅游
大数据应用提升旅游体验
责编:赵 珊 邮箱:hwbtrave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