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世界趋势与中国角色

——首届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发言摘编(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9日   第 07 版)

  张德勇

  于春海

  郭延军

  刘光明

  田飞龙

  汪曙申

  管永前

  凌胜利

  孙敬鑫

  掌舵经济高质发展

  张德勇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人们需要正确看待中国经济运行因外部环境明显变化而面临的一些新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及其彰显的十足韧性,足以抗击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干扰;另一方面,这些新问题新挑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迈过去的“坎”。

  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当前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是中国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契机,也是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扩大开放引入经济发展的“活水”,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在解决新问题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从容应对贸易摩擦

  于春海

  持续观察中美贸易摩擦不难发现,短期经贸利益显然不是特朗普政府的诉求,焦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指向诸如国有企业、产业政策、市场经济模式乃至发展道路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为实现其目的,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会向多边和非贸易领域扩展。

  为了赢得主动,中国需要进行多方面主动应对。第一,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国内民间投资增长与家庭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互动,降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对外需的依赖性。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既定的扩大开放战略,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升级,提高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第三,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或者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范围内,开展双边、区域和诸边政策协调,应对美国通过逼迫其它经济体选边站队来孤立中国的策略。第四,积极参与和推进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投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基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中美贸易冲突的视角,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政府行为、投资政策、数字化、金融科技和包容性增长等方面提出务实的“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提升中国东盟合作

  郭延军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1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各领域合作成绩斐然。中国与东盟正携手迈入双边关系发展的新时代。双方将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在合作理念、机制建设、务实合作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共同打造合作新格局。

  加强“陆海联动”,是构建中国—东盟合作新格局的客观选择。一方面积极推动澜湄合作机制(LMC)向深向实发展,促进中国同五个陆上东盟国家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机制(BIMP-EAGA)为基础,吸收新加坡加入,加快同五个海上东盟国家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推动务实合作。两个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新格局,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整体合作提质升级。这一新格局不但有助于缓解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推进澜湄合作的疑虑,推动海上务实合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中国—东盟关系向更加平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作者系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

 

  世界关注中国发展

  刘光明

  做好新时代中国理论对外传播,就要构建起一条既能保持理论本质特征又能推动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科学路径,这需要全面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的差异化需求。

  西方大国关注中国对世界秩序和战略格局的影响,希望了解中国强盛起来后,是否会与西方国家形成尖锐对立;发展中国家更关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故事,希望借鉴中国治理腐败、减贫等治国理政经验,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周边国家侧重于了解中国的地区影响,希望寻求并扩大与中国倡议的对接点;社会主义国家则关注中国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渴望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得到有益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分析判断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的差异化需求,并不是要迎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更不是要臣服于西方文化,而必须要保持中国理论的品格和本质特征,体现出应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把“中国想对世界说什么”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注是什么”贯通起来,实现二者水乳交融、润物无声。

  (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贡献全球治理方案

  田飞龙

  新时代中国学繁荣发展,但亟需走出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人说出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新时代中国学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转型经验在当代的模式中加以统合,用自身概念和思想体系进行统摄。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当于新时代中国学的思想纲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盛况空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革命与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对20世纪旧有全球化方案予以批判性吸收和超越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的旧有全球化,终因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的哲学局限及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殖民主义局限而走向衰落。美国挑起贸易争端,尤其是不久前美国副总统彭斯的讲话,充分暴露出美国对二战后理想主义国际法秩序的背弃及“美国优先”式的哲学与政治倒退。而中国作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下,立足于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与双轨目标,以治理现代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实践抓手,将为全世界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学院副教授)

 

  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汪曙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和新政策,其中体现了四个重要辩证关系。

  第一,阐明实现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只要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走下去,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的基础会更加厚实,条件将更加充分。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反对“台独”的辩证关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和“定海神针”。坚持一中原则必须遏制“台独”势力及其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写入“六个任何”,对“台独”分裂活动形成强大威慑。第三,正确处理“两岸一家亲”与“反独遏独”的辩证关系。“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反独遏独”不仅要打击、遏制各式各样的“台独”行径,也要不断削弱、瓦解“台独”言行在岛内存在的社会土壤。第四,妥善处置涉台外部因素与维护台海稳定的辩证关系。大陆牢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问题的内政化性质,敦促他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遏制挑衅红线,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广泛参与世界对话

  管永前

  海外中国学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表明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中国研究正日益显示出它的世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关注世界,需要以世界眼光审度海外学界对中国的评价与研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的成功从根本上重塑了西方近两百年来的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理论,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新时代要求中国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中外文化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和学术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西方话语。在解释中国文明与文化、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方面,西方中国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西方理论和方法。但随着近年来世界重心向东方转移,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对西方汉学和海外中国学盲目崇拜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开始了。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重新评价中国文化的价值,在文明互鉴中重新书写世界历史,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树立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应该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谋篇布局大国外交

  凌胜利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在谋篇布局方面需要重大局、谋长远。这就需要在国际形势研判、战略阶段规划、战略任务部署等方面不断加强,以系统思维进行战略布局与统筹。

  世界怎么样,中国怎么办,是以往我们思考对外工作的基本模式,也反映了中国必须从国际视角来考虑中国对外工作。国际形势研判是否客观精确,直接关系到对外战略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历史观从时间维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大局观将地方与中央、中国与世界、表象与实质、挑战与机遇等有机统一起来;角色观要求中国因时因事因地制宜。这三个观念的结合,为认清国际形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可以实现时间、空间与关系的多维度有机结合。

  对外战略布局还需要加强战略规划。在时间节点上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节点,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坐标,通盘考虑,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总之,中国已经进入大国外交时代,要使对外工作这个系统工程运转流畅,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中央,各要素之间加强协调。

  (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精准传播中国形象

  孙敬鑫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国际形象呈现出四大新趋势。

  一是总体形象稳步提升。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连续开展的五次国家形象年度调查显示,2013—2017年,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打分从5.1分上升到6.2分(满分10分)。二是中国形象在不同国家的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即便同在非洲大陆内部,中国形象也存在显著差异。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埃及对中国形象的打分高达8.0分,而南非给出的打分则为6.7分。三是海外年轻群体对中国的了解意愿越来越强、程度也越来越深。有调查显示,在18—35岁的海外青年群体中,33%的受访者对中国比较了解,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只有19%。四是“硬形象”与“软形象”之间的落差有加大趋势。多个数据调查显示,外界对中国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对中国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评价则有待提升。

  在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形象时,要重点在提高精准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更多采用一国一策,及时弥补短板;同时也要提高应对抹黑、攻击的能力,真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世界趋势与中国角色
责编:庞 晟 周 璇 邮箱:pangsheng@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