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这首动人的旋律歌唱的葡萄丰收情景,如今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也出现了:如绿玉一般的葡萄园片片相连,镶嵌在戈壁荒滩上,让曾经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贺兰山东麓拥有利于酿酒葡萄生长的独特水土,如今成为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之一,葡萄种植业已成为当地生态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紫色契机
秋分时节,绵延的灰褐色贺兰山下,一列列葡萄架整齐林立,一串串饱满莹润的葡萄在重重叶片掩映下,散发出成熟果子的香气。游人们手捧酒杯,在葡萄架间流连。而在40多年前,这里还是戈壁荒滩,砾石遍布、风沙漫天,大片荒地无人开垦,谁能想到几十年后,曾经的戈壁荒漠已变成连片绿洲。
宁夏自古就有葡萄种植的传统,古诗云:赤落蒲桃叶,香微甘草花。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人们重新发现了葡萄与宁夏的不解之缘,贺兰山东麓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笔者在宁夏金山试验区亲手栽种葡萄苗时,一铲子下去,碰到的全是拳头大的石块。由于洪水多年冲刷贺兰山,这里的土壤主要由砾石和沙粒组成,有机质含量少,土壤持水量低。贫瘠、干燥,这些本该是农作物种植的劣势,在这里全部转变为葡萄种植的优势,贫瘠的土壤能有效控制葡萄产量,保证作物品质;土壤持水量低、通气透水性强,葡萄藤因此能够扎根到深达几米的地方,同时起到了防风固沙、涵养水土的作用。
据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的李茹一博士介绍,绵延200多公里的贺兰山山脉阻隔了来自腾格里沙漠的风沙和来自西北的寒流,流经宁夏的黄河为葡萄灌溉提供了充沛水源。
“一山一河”使贺兰山东麓形成了积温适宜、日照时间长、气候相对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独特小气候,使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协调、病虫害少等特征,具备生产中高档葡萄酒的基础。
绿色选择
对于宁夏来说,大力发展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生态农业是目光长远的选择。葡萄种植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广阔发展前景。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葡萄酒消费量将达到50亿瓶,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宁夏农垦局1997年起大量引进纯种繁育种苗,从苗木引进繁育、葡萄园管理,到酒庄建设、葡萄酒酿造、销售,都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为产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法律保障,全力扶持葡萄产业发展。
生态农业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加入。十几年前,志辉源石酒庄所在地还是废弃的采砂矿区,目之所及都是开采后遗留的砂坑,亟待进行生态修复。庄主袁辉历时6年,利用砂石采空区的错落地势和废弃石料,精心营造出一座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葡萄酒庄,解决了荒地的利用问题,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现在,漫步在酒庄内,大小湖泊如蓝宝石一般镶嵌在绿地上,随处可见体现二次利用理念的建筑设计:建筑外墙使用的大小不一的石块,来自葡萄种植前开垦荒滩筛拣出的废料,别具原生态美感;楼梯吊顶使用的褐色建筑材料,竟然是浸泡过盐水、修剪后废弃的葡萄藤,消音且环保。
贺东酒庄庄主龚杰依靠葡萄,实现了从煤炭产业从业者到生态农业参与者的身份转型。刚刚接手酒庄,他就面临了葡萄苗大面积死亡等危机,但他仍然坚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替换掉之前纯度不够的苗木,改变了旧有的栽种距离与方式,引进先进的酿造机器……即使葡萄产业获得经济收益的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他仍初心不改,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投资逐渐获得了回报,打造了贺兰山东麓产区最北端的酒庄。
多彩未来
生态农业是农业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业、旅游综合为一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农业以酒庄为发展单位,集地域化品种种植、优质化葡萄生产、精细化葡萄酒酿造、特色化品牌营销、生态型特色旅游于一身。在酒庄内,人们不仅可以在葡萄园里亲手采摘葡萄,在田间地头品尝新鲜,还可以参观酿酒车间、灌装车间,近距离观察葡萄酒的生产过程,品鉴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全身心体验葡萄酒文化。现在,已有22个酒庄开拓了旅游业务,年接待人数达40万人次以上,葡萄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
原隆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据立兰酒庄庄主邵青松介绍,酒庄为80多位村民提供了固定工作岗位,帮助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目前,从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到旅游服务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每年能为生态移民提供12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性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
贺兰山东麓的葡萄熟了,截至目前,贺兰山东麓建成酒庄86个,年产葡萄酒近1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先后有40多家酒庄的500多款葡萄酒在国际大赛中获得奖项。贺兰山东麓已经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产出的葡萄酒已经香飘海外,葡萄成为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绿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