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留学生李世博给《人民日报海外版》加拿大代理处打来电话,要求订阅《人民日报海外版》。加拿大发行代理人王燕云问道: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手机控,报纸是给父母订的吧?李世博回答:是为自己订的。接着,他在电话里说了许多阅读海外版的感受。
《人民日报海外版》自1985年7月1日创刊以来,陪伴着几代学子度过了留学生涯,其中许多读者与海外版之间的故事非常感人。他们视《人民日报海外版》为“家书”,为连结祖国的桥梁,为沟通情感的纽带。
然而,在新媒体盛行的当下,仍有一些年轻学子,在大洋彼岸把《人民日报海外版》当作课余生活的日常必备读物,李世博就是其中的一位。请看他是怎么说的吧。
——编者
坐在窗边,放下手中的报纸。细细一算,我从中国高中毕业,来加拿大求学已经7年。虽然大家对婚姻常有“7年之痒” 之说,但是,我对报纸的感情已经跨越了时间和距离的阻碍。
《人民日报海外版》成了我在加拿大课余生活的日常必备读物之一,更成为了我和祖国之间重要的文化和情感纽带。
我出生在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儿时的我既喜欢逛离外公家不远的南京长江大桥,又痴迷于翻看外公家收藏的陈年报纸。当时,外公家墙边的空地到处都是捆扎好的一摞摞《新华日报》等报纸,而那些报纸都是外公手持高倍放大镜逐行看完再仔细捆扎好的。
刚开始识字的我曾尝试着像外公那样仔细读报,不知不觉我竟然也能捧着厚厚地报纸静心地读上半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清晨央广《新闻与报纸摘要》和晚间央视《新闻联播》等都逐渐成了我长期关注的新闻节目,而父母单位常有的《人民日报》也成了我儿时的《新华日报》的替代读物。
那些我乐在其中的日子,到2011年秋天戛然而止了。那年的8月,我来到加拿大这样一个汉语难觅踪迹的国家留学。身边虽然不少华人都有不错的中文水平,但是正规的中文报刊、图书实在是寥寥无几。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能通过看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或者阅读一些当地的中文报纸,来了解国内的新闻和动态。
半年前,我无意间在滑铁卢大学的孔子学院门口,看到了一摞陈旧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我如获至宝地拿了几份回家阅读。闻着油墨的清香,看着熟悉的文字,阅读间有着如饮甘醇之感。
看着国家对留学生订阅者的补助政策,又一次唤起了我对祖国的眷恋。
《人民日报海外版》其实和《人民日报》有着明显的区别,海外版增加了很多和海外华人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身处异国的我,既读出了儿时熟悉的味道,又能让我感知祖国发展的脉动。
遥想两甲子前的戊戌年,梁启超以一篇《少年中国说》寄托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120年后,正逢《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3周年,身为忠实读者的我,希望《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能将中国思想和东方哲学传播到世界更多的角落,不仅造福更多心系祖(籍)国的华人,而且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