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演艺产品《傣秀》假期上座率维持在70%以上;在上海,原创音乐剧《国之当歌》迎来客流高峰;在山西,平遥古城的迎宾仪式、县衙升堂情景剧和大戏堂的晋商乡音,则让游客亲身感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国庆期间,各地推出的一道道文化大餐,让游客目不暇接,大呼过瘾。
这些年,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旅游内容的文化味儿也越来越浓。人们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式的粗放旅游模式,不想出去跑一大圈,只了解些肤浅的东西,而是希望更深入、更细致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增加自己的识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国庆期间,超过90%的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达到40%以上,37.8%的游客花在文化体验的停留时间为2至5天。
国内主要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10月1日—7日文化类景区整体预定量同比增长超过36%,景区门票、文化展演类产品预订量增幅最大。圆明园、故宫博物院、秦始皇陵兵马俑等文化类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北京、宁波、无锡、西安、杭州、南京等历史文化名城都是文化旅游热门目的地。
宏观数据和微观体验并不矛盾。笔者假期去了趟浙江海宁,本以为这是个小城市,游人不会多。但在海宁博物馆看到好多人,都是一家家的,逛当地特色的灯彩展;在徐志摩故居,天南海北的游客挤满了那幢二层小楼,拍张背景人少的照片都得等半天。
给自己的旅程加点文化料,是很多人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主动的选择。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如此。可以说,相较迪士尼、方特乐园,有的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去逛书店、博物馆。而我们的文化设施也越来越亲民、越来越有儿童意识。就算孩子们还看不明白那些展品,在其中熏陶熏陶、玩玩游戏也很开心。
供需两旺的文化旅游行为,在我们的身边、家门口也多了起来。比如,参加社区、博物馆等组织的假日培训、亲子活动、讲座等等,观看公益电影、公益演出,参加居委会活动等等,大众可以越来越便利地通过参加公共文化活动增强获得感。可以说,文化正在成为旅游休闲的主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