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10月01日 星期一

申博记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李晓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01日   第 07 版)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如果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如何完美融合,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华艺术宫,无疑是极佳样本。中华艺术宫,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外形是一幢巨大的鼎,庄严而稳重,通体披中国红。世博期间,凡入馆参观者,都盖到一枚中国馆图形的印,中国红的“华”字,繁体、草隶,是馆之平面图形。大写的中华,屹立于浦东大地,屹立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之前沿,融合最民族的和最世界的。

  作为2010年世博会第一标志建筑,中国馆已成为和东方明珠一样的靓丽符号。但世博会申办时提出的标志建筑,却和宝鼎中华的中国馆相距甚远。

  2002年7月,我华东师大博士毕业,到上海市委宣传部工作,8月,被借调到世博会申办办公室。很快熟悉了一则表述: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将在南浦大桥至卢浦大桥之间,4.3平方公里的区域举行,世博会参观人次将达到7000万,世博会的标志建筑是人行花桥。据设想,桥跨越黄浦江两岸,是继杨浦、南浦、卢浦大桥之后,连接浦西浦东的第四座大桥。所独有的,是桥不走车,只行人,如不远处南京路步行街,桥栏鲜花装饰,五彩缤纷。行人在距江数十米的桥面驻足,眺望浦江两岸,一边百年沧桑,繁华依旧,一边大厦如林,青春靓丽。而且,市民和游客不需借助任何交通工具,即可浦西到浦东、浦东到浦西……

  其时,人行花桥还在设想中,在建的,是卢浦大桥。我陪同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报道栏目,做申博专题报道。其中一个点,是从正在建设的卢浦大桥桥面,拍摄规划中的世博园区。现如今,卢浦大桥早已成为联通浦东浦西的交通动脉。这座世界上跨度第一的钢结构拱桥,如一道永恒的彩虹,飘落黄浦江两岸,又如一幅正弦函数图像,时刻标示着浦东发展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大格局中,改革开放是自变量,浦东是因变量,但浦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在经济、科技、文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创造,众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又成为自变量,带动更广阔领域的发展。

  建成后的卢浦大桥,通体没有一个桥墩,建设时,却有数座直插江底的钢铁支架,用于运送建筑材料和施工人员。我们乘施工罐笼到达桥面,不是直达,中间还换乘了一次才到。 

  铁的栏杆,钢网铺成的桥面。小心翼翼走在桥上,向脚下看,透过网眼直视黄浦江心,不由地有些心惊。虽然确定安全无虞,依然两股战战。平时读书,喜欢“浩然正气”“天风浩荡”,更向往凭栏远眺,“把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慷慨深沉。到卢浦大桥施工现场才知道,真正浩荡的天风是怎么回事。栏杆更不敢去拍,却饱饱地放眼遍览黄浦江两岸,规划中的世博园区,还是一片工厂。

  说实话,到底能不能如愿取得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权,申博队伍内部,也不是信心十足的。果不其然,巴黎国际展览局投票共五轮,第四轮结果出炉,韩国丽水比上海多3票。韩国人已开始庆祝了,中国代表团士气有些低落。现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当时是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在现场指挥大家唱国歌、《歌唱祖国》,气势上压倒韩国人。随行记者记录下这场面,多次在电视里播放,殊不知并非激动的庆祝,而是决战前的鼓舞。

  申博成功之日,距今已16年。但那天的紧张、期待,与欢庆,依然活跃在记忆中。前方代表团去了巴黎,按时差,大约北京时间晚上10时出最终结果。夜幕刚刚降临,我们便从市政府所在的人民大道200号步行到南京路步行街的申博成功庆祝现场。南京路步行街南侧,搭起庆祝的舞台,可现场观众并不太多。节目已经开始,却是彩排。正式演出,要等申博成功消息传来。我被分配的任务,是维护演出秩序。第一百货大楼下,木头搭就一座两米多高的台子,乐队在上面演出。有粉丝冲上来求签名、合影,就被站在梯子上的我拦住。乐队卖力地敲着架子鼓,却没有唱歌,唱歌的,是主舞台上的演员们。人不少,有的不认识,记忆深刻的,是刘欢和廖昌永。

  尽管属于彩排,或者说暖场,且前途未卜,但演得都很认真。刘欢唱的哪首歌,我真忘记了,唱之前,刘欢说,我唱了两次奥运会、一次世博会。廖昌永演唱时,台边试放烟花,有残火未尽,落在他头上。却没有打断进行的歌曲,曲终下场时,才抚摸头顶,看来,是烧疼了。后来,几次见到廖昌永,和他说起这件事,本人却一点想不起来。我感觉,上海能飞速发展,敬业精神,是最扎实的底色。

  等待总是漫长的,何况如此重要的等待。三年申博历程,好像都无今夜漫长。虽然歌在唱、舞在跳,但不是欢乐,而是担心。所有的人,两眼盯着,心里吊着的,是万里之外的巴黎,那方显示屏上突然出现的消息……

  终于,胜利的消息出现了!中国成功了!上海成功了!突然的,不是成功的新闻,而是瞬间巨量增长的人!原来,各高校和区县来的庆祝人群,都等在南京路步行街旁边的街道,坐在大巴车里。成功,下车庆祝,失败,悄然返回……《解放日报》申博成功号外,在人群中散发,鲜红的报头,映照着冬日里激动的心,温暖的脸。节目正式开始,但已没人看了……

  6年半后,我在卢浦大桥眺望的世博园区,已成为真正的世博园。记得2000年,参加上海高考语文试卷阅卷,盛夏的华东师大体育馆里,一派紧张认真的气氛。我虽不阅作文,也乘机看了几篇,题目刻在脑海里,是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一个主题。学生答卷五花八门,不知对最终确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有没有启发帮助。世博会举办,却实实在在把上海浦东推到了全世界眼前。至今,浦东开发27年,最高建筑,由20米的消防塔,变而为632米的上海中心,高度,就是对面“万国建筑博览群”的总长度。东方明珠浪漫依然,将上海的声音和影像,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全球、发送到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上海开埠150年来,外滩是舞台,农村的浦东是看台,如今,浦东陆家嘴,是中国经济最靓丽的风景线,无数创业者实现梦想的绝佳舞台。

  2010年4月30日一整天,全上海都沉浸在世博来临的兴奋中。电视里反复播放申博成功的镜头,在一片挥舞的旗帜里,我瞪大眼寻觅,当然未发现自己,往事却历历上心头。抽屉里的申博成功纪念牌已有些陈旧,上海只会越来越年轻。我也有些小确幸,既参加过申博成功庆祝会,又参加过世博会开幕式的人,能见证两场经典,是该感到幸运的。

  到陆家嘴无数次,每次都有身临人间仙境之感。日间,大厦高而俏,如神女起舞;到夜,华灯璀璨,变幻无穷,如仙山琼阁,不知多少人到此迷醉。开幕式当晚,世博园门口下车,步行向里面走,路程不短,边走边看,浦东的仙境,又增加了一处啊。

  飞碟形的世博文化中心,开幕式主会场。如果说外滩是西式经典建筑的展览馆,浦东,就是现代最具创意和美感建筑的荟萃地。自东方明珠始,浦东仿佛现代建筑试验田,鳞次栉比而又千姿百态。无数人间奇迹,在这块东海之滨展现。上海被称“魔都”,最具魔力之处,无疑当属浦东。飞碟,既似天外来客,又若翩然欲飞。“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借用亦可,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寻啊!飞碟,鬼斧神工、巧夺天工,似非人力可及,又仿佛要把浦东的神奇带给外星人,让他们惊叹人类的智慧。

  开幕式简洁、唯美。魔都上海,魔力浦东,让世界惊喜。人行花桥没有建成,桥面太高,行人上桥不易。不料,奉献给盛会、世界和历史的,是更富内涵气质、造型气势、风神气象之中国馆。移动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典范,令后人憧憬了一千年。而今,汴河已成连接东海太平洋的黄浦江,骡马骆驼化而为汽车、飞机、高铁,画中虹桥,变身南浦、杨浦、卢浦三座大桥。千年不变的,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求多福的执着努力。

  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已嵌入历史,那个天气热、人更热的夏天,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小白菜”们也都长大了。留给上海和浦东的,是已成经典的建筑和已成熟的广阔区域。走进中国馆,念着她的新名字,穿过近现代艺术精品的群阵,再次站到清明上河图前。依然灵动的光影,水波潋滟,市声悠然,图中最大的桥名“虹桥”,上海有虹桥机场、大虹桥地区,两个世界级都市,在眼里和心里拼图。

十月:光明是中国的前程和底色
申博记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责编:苗 春 邮箱:wenhuawanxi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