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28日 星期五

长江水 易北鱼(华人少年作文比赛)

刘子怡(十六岁)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28日   第 09 版)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每每感叹中国文化的宏大:从书法到国画,从诗词歌赋到诸子百家,从美食文化到民间习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给我带来了多姿的体验和无限的喜悦。中国文化的深深烙印让我在异国他乡依然书写着我和中国文化的故事。

  我和中国文化的故事,从我出生的那天就悄然开始。我是刘子怡,于2002年5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德国北部的一座港口城市。汉堡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易北河出海口,易北河上日日夜夜有着无数的船只驶向中国,也有无数的船只来自中国。作为一个在汉堡长大的女孩,我见证了这座美丽而繁华的城市的发展,见证了华人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和平地生活在一起,见证了中国文化和德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融合。

  中国文化的传承始于我的父母,这种华人家庭中的文化传承是切身而真实的。自幼,我便熏染着中华礼仪文化:彬彬有礼,礼貌待人,尊老爱幼,宽容大度。然而儿时的我却难以理解这些。我不懂为什么我要宽容大度地把玩具让给其他小朋友;我不懂为什么我要给大家分享糖果;我也不懂为什么见到长辈就要问好。长大后,我渐渐地懂得了这些道理背后的含义,这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为人处世的精髓。我非常感谢父母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因为讲道理、有礼貌,我成长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少女。2009年我被聘为南京市人民政府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向世界各国人士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带着这些中国文化中的优秀品质,我成长为一个谦虚谨慎、与人为善的青年。

  目前,我在美国做为期1年的交流项目。在这个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也不熟悉的国度,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帮助。带着这些良好的习惯,我很快受到了美国寄宿家庭、同学和老师的欢迎与喜爱。

  在宏大的中国文化中,让我感受最深的要数中华武术。讲起我和中华武术的故事,要先从我母亲费玉皎开始。我的母亲出生于南京市的一个武术世家,22岁时在维也纳开办了费家武术学校,这是奥地利第一家中国武术学校。从此,妈妈为发扬光大中华武术,教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至今她的学生已有3000多名,我也是其中一名。

  我自幼习武,勤学苦练。学习武术非常艰苦,我也有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在妈妈强有力的支持下我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妈妈既是慈母又是严师。武术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要求都非常高。通过系统训练,武术不仅提升了我的身体素质,更提升了我的心理素质。中华武术精神渗透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无论在赛场上或赛场下,无论竞争、合作、成功还是失败、挫折,凭借武术精神,我学会了坚持、忍耐和自信。

  2011年杭州国际武术节我获得了长拳及剑术两枚金牌,2012年首届德国易北杯青少年武术邀请赛上我担任形象代言人……

  我对中华饮食文化和中国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来源于我的父亲。我最欣赏他精湛的厨艺。他亲手烹饪的中国美食,对我而言是世上最美味的佳肴,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唇齿之间留有余香。我的父亲对中国打击乐也颇有研究。他毕业于打击乐专业,各种各样的单皮鼓、堂鼓、大锣、小锣,他都精通。中华民乐的鼓点也渗透在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变成了我成长的一部分。

  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我自小在华人学校学习中文。一笔一画,一字一词……2016年12月,我终于顺利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6级考试。拿到HSK6证书时,我无比激动,这是对我常年努力的一个认可 。

  虽然我出生在德国,但是我身体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我永远都是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充满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庭里,发扬与传承中华文化也是我的责任。

  妈妈常说她是长江里的水,我是易北河的鱼,所以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没有结尾,还将继续,我会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继续遨游。

  (寄自德国)

  (本文获第十九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异国他乡 月圆否
让语言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北京似“少年”
长江水 易北鱼(华人少年作文比赛)
卢旺达大学“孔院日”活动举办
责编:赵晓霞 邮箱:xiaoxiapeop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