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让人想到春天,想到朝气蓬勃,想到明天。青春蕴涵着希望,蕴涵着一切皆有可能,蕴涵着灿烂的未来。”在9月20日至21日在京举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这样热情洋溢地赞美青春。316名从17岁到40岁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汇聚一堂,群英荟萃,俊彩星驰。青年作家们总结交流文学创作成果和经验,共话文学创作的甘苦,探讨创作的新途径,令人感受到他们青春的朝气和热情,开阔的思路和视野,勇于担当的情怀和自信。
写出准确回应当下时代质地的作品
文学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青年作家们有自己的思考。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动、迅猛发展的时代,多元并存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丰富着我们的认知视野,同时也在以不同的方式拉扯着我们,“80后”评论家杨庆祥说:“究竟什么才是我们这个世纪的重心?经过长久的思考,我的回答是‘人民’!这是一个人民的世纪。这是我们写作的生命之源和精神之源。写作者的力量只可能来自于我们脚下的大地和我们身边的人民。”
“90后”作家王苏辛说,我们这一代人,在互联网的影响中建立和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各种领域的信息形成各种复杂的声音,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作家需要不断倾听,又要用自己的肉身,用自己的精神意识,不断将这么多元的讯息一次次消化,直到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蓝本,将它回馈给这个时代,回馈给这个世界。
感受多维的信息时代,并写出它的变化,不再只是看到一个地方,而是看到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看向宇宙。而写作最大的意义,是对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人类经验,进行一次彻彻底底的发现。只有具备这样的前瞻性,才能真的写出准确回应当下时代质地的作品。我们应该有书写我们这个世纪经典的理想。
自由撰稿人马伯庸谈到,自己是写历史小说的,写历史小说不光写古代的人和事,还要有对当下时代的应和。优秀历史小说《金瓯缺》就贯穿时代性的思考。写历史小说要把当下时代要解决的问题放到历史中去,要了解当下读者关心什么,通过历史故事反映当今时代精神,能与现代读者产生共鸣。
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认为,报告文学是时代最忠实的记录者。报告文学作家除了要有独到的发现,不畏艰难困苦的勇气,挖掘出事物本质的决心,更要挖掘鲜为人知的,向上向美向善的独特故事。报告文学作家对时代、对国家、对人民要有情怀与担当,做人民心声的传递者。
作家林遥在撰写《中国武侠小说史》时体会到,与前辈作家相比,当今的青年作家对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少了体悟,主要是由于自身阅历不足。作家不仅要书写自己,而且要善于书写他人,需要长期不间断地体验生活,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其中,不能与时代脱节。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肖江虹认为,身处巨变的时代,文学在书写断裂、冲突中寻求和解,人和过去的和解,人和自己的和解,人和这个世界的和解。在和解中找到诗意和向前的力量。“以前我的写作,都在写对抗,城和乡的对抗,文明和非文明的对抗,写了很多剑拔弩张的对抗。如今我特别清晰地认识到,文学最终的指向不是对抗而是和解……我记录那些消逝和即将消逝的风物,不是吟唱挽歌,而是想努力把曾经打动我们的乡村诗意记录下来,让读者能看到祖先们在遥远的过去曾经拥有的伟大的想象力和诚挚的包容心。”
在科幻作家飞氘看来,科幻小说虽然是幻想,但与现实也有关联,其内在精神反映当下的期待、焦虑、担忧、理想等等,如科幻电视剧《黑镜》就有很强的现实色彩。自己在创作中比较关注人类精神生活丰富的可能性,关注未来有什么超越现实的更美好的生活可能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可能,想象在现实中无法进入的东西。
“80后”作家孙频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时代里的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时代性,而追究时代性,就不能没有历史感,因为正是历史才造就了时代,而所有在岁月长河中能被我们薪火相传,能滋养作家心性与才华的一定是那些历史中最厚重最深沉最不会被岁月湮灭的星光,它们将如苍穹中的北斗七星一样高悬于人世之上,永远指引着我们这些写作者的精神归属。
以文学照亮现实生活
文学不仅反映生活,也要照亮生活,以多样的创作手法表达对现实的理解。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石一枫认为,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在一天的时间里可能会有灵魂出窍的瞬间,虽然时间很少,大约只有一分钟,但这是更有价值的一分钟。前面的那些时间是路,这一分钟是灯,照亮了路,照亮了生活,对生活有反思,哪怕是批判性的反思,这是小说创作的根与魂,照亮了个人生活和群体生活,使人不至于迷失在现实生活中。
网络作家蝴蝶蓝谈到,过去自己的作品单纯写玩游戏,以娱乐为主。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开始思考玩游戏对青少年的影响,这是过去没涉及的角度,对玩游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写作找到了新的切入点,通过大众化的事物展现自己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写作走向现实主义。
“80后”作家甫跃辉体会到,小说反映现实与散文不同,散文写现实比较直接,小说要综合很多人物写人物,有更多作家的理解在里面。小说反映现实要对现实有精准的认知,可以通过隐喻等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对现实的观察和看法,既是现实主义的,也有现代主义在里面。作家本身就在生活之中,要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写真正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
网络作家爱潜水的乌贼认为,在网络化的社会里,自己所经历的也是现实的反映,通过仔细观察也能获得对现实的了解。当今娱乐发达,我们要考虑怎样让读者接受自己观点,把自己的思考传达给他们。
作家欧阳娟认识到,作家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故事。自己对民俗文化接触较多,民间有很多有魅力的东西。过去自己写作受西方作品影响较大,现在体会到我们基因里的中国元素是从父辈那里传承下来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的来路,写出精神世界深层次的东西。
作家孟小书认为,小说创作要以人为本,塑造让人记得住的典型人物,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故事本身上。
王苏辛指出,作家应该有即时性的捕捉能力,更应该有意识培养自己作品的前瞻性。不止写出菱形的一个面和两个面,而是直接就写出所有面的交叠,整颗菱形的厚度。
作家王威廉说,现实主义天生具有探究时代与现实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学与现实、与人生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文学的核心灵魂。
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年代,人自身的危机才是最大的危机,我们得想方设法重返人和现实的深层关系,洞穿“物质外壳”的蒙蔽,获得灵魂的景深,才能有力回应人的危机。
肖江虹说,我理解所谓的文学胸怀,就是作家的笔下不该有假想敌,作家应该写出万物平等,写出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苦痛。
诗人张二棍认为,作家的使命,就是为所有可能存在的读者,为所有感觉到自己孤单、卑怯的读者,给他们不断松绑,让他们获得一些物质之外的自由与爱。我们愿意在文字中去恢复那些本该完整存在却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我们要发掘人性最单纯而耀眼的部分,我们要记录下泱泱众生,在他们生存中的那些坚强、宽容、救赎、彼此关怀的瞬间,我们要让大家的生命里拥有各自的尊严、勇气与理想。我们的文学,要翻山越岭,在亿万大众中散发光芒四射的大爱,要穿越时空,与未来的人们,建立起心胸宽广的友谊。这就是写作的魅力与动力所在。
深入生活中每一寸肌理
生活是文学的源泉。青年作家们意识到,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
来自宁夏西海固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马金莲,用朴实的言语表达她的心声:“火热而生动的生活总是在最广阔的生活当中,在最庞大的人群当中,文学的笔触始终贴着他们去书写,是最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乡村出来的80后作家必须担当的责任。我的文字大多从儿童、女性视角入手,展现中国西部宁夏大地上回汉百姓的生活现状、人生故事和命运状况。我曾以一个乡村媳妇的身份在认真地生活,和乡村里那些小媳妇一样流汗流泪,上山下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认真而虔诚地对待生活和生活赠与的一切考验。后来进了城,而幼小多病的儿子只能暂时寄养在婆婆家里。这时候我就注意到,像我儿子一样留在老家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竟然日渐变成一种常见现象。每当看到他们胆怯而忧郁的目光,我心里有一种疼痛在撕扯,换了他们是我的孩子,我是他们的父母,我该怎么办?从此我开始大量关注留守这一特殊群体,有空就往附近村庄跑,利用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了解情况,搜寻故事,捕捉细节,有一种很强烈的责任感在督促我,得写写这方面的事情。
我认识到,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用深情优美的文字讴歌熟悉的家乡土地和人群,我这样的写作方向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继续坚持的。
心会老,身会老,唯时间不老,唯生活不老,对文学的痴迷和坚守不会老,我会始终以一颗平常朴素的心,扎根泥土,紧贴地面,用文学书写我们时代的故事。”
纪红建为了写反映扶贫题材的报告文学《乡村国是》,用了两年时间,走了14个省39个县,202个村,与村里的贫困老百姓同吃同住,克服了重重困难。他说,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走入火热的生活现场,才能发现问题和细节,体会老百姓的心声,挖掘到鲜活独特的故事。报告文学作家更需要扎扎实实、默默无闻地行走、记录、思考和报告,抵达生活和历史的前沿。行走成了生活常态,既行走在书本中,更行走在现实生活和历史图景中。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才能创作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温度的作品。
网络作家唐欣恬提出了两难的问题,自己从事写作10年,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走向成熟和积淀。网络作家对现实题材越来越关注,但所取得的成绩要打个问号。过去的生活积累差不多消耗完了,作家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命感责任感增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需要时间,这就需要离开读者,舍弃原来的一些优势,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是我们要思考的。
网络作家携爱再漂流谈到,自己写职场小说,对情节背景的书写多是查资料,深入体会少,想象的东西多,不接地气,希望有更多体验生活的机会。
孙频认识到对待文学写作一定要诚恳。诚恳对待自己的内心,诚恳对待世界,诚恳地写下每一个字。不讨巧,不盲目跟随风潮,忠实于内心,深入到生活,慢慢思考慢慢阅读。
“从二十多岁到三十多岁,所见之事之人也渐渐增多,开始更透彻地理解生活,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世人。渐渐地,我开始从对内心的沉溺与执着中出来,更多地关注时代,关注众生,开始学会不带偏见与怨艾地深入生活中每一寸肌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悟到脚踏实地的生活与丰富厚重的经验对于写作的滋养和重要,才明白前辈作家们所口口相传的深入生活到底意义何在。体悟到那些最逼真最有生命力的细节一定都是来自于生活的馈赠,而不是单纯靠臆想就可以完成。”她说。
本版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