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前不久发生高铁霸座男孙某劣迹霸屏之后,一时间事关文明出行、讲究礼仪尊重的话题甚嚣尘上。无独有偶,近日,在永州开往深圳北G6078列车上,又一起高铁霸座行为开始刷屏,短短的两分多一点的视频,把当事人那无视铁路警察调解,强霸靠窗座位的“丑态”暴露无遗,甚至极力狡辩称“座位有又没贴号”。由此可见,这类现象并非个案,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失德失范令人触目惊心,这类霸座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其背后深层原因值得人们去深思。
中华民族本为礼仪之邦,温文尔雅,“谦让”之风古已有之。有着数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民族,很早以前就有孔融让梨的故事,一个孩子不仅知晓长幼有序的基本道理,并且还有“谦让”之心,可见一个人若想真要做到谦让并非难事,其跟年龄大小、学历高低无关。而在清康熙年间,又有了“六尺巷”的典故,“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纵使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也认为理应谦让邻里,足见“谦恭礼让”从古至今都是华夏儿女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
古语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换言之,在并非大是大非原则性极强或是非生即死的紧要关头下,如果每个人能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如果人们都能够以宽容之心善待彼此的话,那这人世间必然多些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的好人好事。更进一步地说,谦让不仅是一种处世准则,更是一种做人根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把谦让这一品质放在首位。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指出,“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换句话,也即“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在《社会契约论》中否定“各行其是”的自由,一个人享有自由获得权益,其大前提必是此人乃为社会成员之一,倘若并非如此他又有何资格,据何凭借径自称有此自由享此权益?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必须尊重别人,惟有彼此尊重的人们才有真正的自由。很大程度上,“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是辩证统一的整体,若想达到“人人为我”之境则必先有“我为人人”之胸怀与行动,若是一个人连遵守基本公共秩序的自觉性都没有,又如何谈论公德和教养?而当一个人对基本的规则都失去了敬畏之心,那他必将变得异常丑陋。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形势之下,更加需要引导人们强化规则意识、树立契约精神、遵循公序良俗,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风清气正。
(作者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