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

行旅世界与文化追寻

程国君 许 珍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15日   第 07 版)

  新移民作家陈瑞琳30岁出国,至今几乎行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丰富多元的异域景观,知识女性的敏锐体验,移民的文化体验,成了她创作的独有资源。陈瑞琳用游记记录自己的行旅生活、文化发现,用散文的方式追寻自己的文化理想,书写了一篇篇精美且别具思想内涵的游记散文。

  对于陈瑞琳来说,移民海外的生命移植是她“睁眼看世界”的自觉选择。“父母在,要远游”,陈瑞琳在她的游记中践行着这种现代行旅观念。在《走天涯——我在美国的日子》中,陈瑞琳记录了自己初到美国时的生活状态。尽管有着“边缘人”的夹缝求生状态,也有漂泊他乡的离愁别绪,但她用乐观的心态去消解乡愁,阐释着“要远游”的现代理念。在《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的经纬线上》里,走天涯,蜜月巴黎,成了现代人自然而然的选择,一改过去“父母在,不远游”旧时代的那份坚定与保守。对异域景观的探索,对全球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比对而激发出的更爱故土的情感,成为她“走出去”的推动力。

  陈瑞琳的不少游记散文展现出了新移民作家在跨文化立场中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回归。陈瑞琳以文学的方式赋予了“乡愁”独特的文化内涵。怀乡成为陈瑞琳行走世界过程中的心灵归属和寄托。在世界文化面前,她以对东方文化的自信,告别了乡愁文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忧愁囹圄,而把积极的怀乡态度通过游记传达出来。

  首先,其怀乡梦成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认同。在《红色的夏天——美国西部行》中,作者看到美国西部景观的原始与粗犷,立刻联想到中国的三峡、石林,感叹中国景观的人文历史悠久。陈瑞琳在行旅世界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世界文化,但家国是她始终放不下的牵挂。同时,国家的强大给予陈瑞琳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使她在面对世界文化时拥有坦然的心态和坚定的立场。

  其次,“怀乡梦”是“精神原乡”的梦。从海外回国,故乡变成他乡的时空距离让她对家园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就是说,这种回国之旅变成了作者寻觅精神家园之旅。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的中国文化在她的笔下成为归来游子的心灵港湾。她“怀乡梦”中的祖国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双重文化的碰撞交流下,无论是漂流海外还是行走国内,陈瑞琳的游记处处体现她在异域的家国梦。而且,陈瑞琳没有执念于“原乡”与“异乡”文化的对立,她坚守着故乡的精神家园,坦然的接受异国文化的异质存在。“家”在陈瑞琳的散文中已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场所,而是一个移动的文化空间。这个空间里是世界文化的融合共生。陈瑞琳赋予“乡愁”情感内涵以积极的文化意义。

  陈瑞琳这些游记散文,见证了世界文化大融合的途径,思考了“个人”与“外部世界”的普遍联系,题材广而内蕴深厚。

掣鲸碧海看吾曹(文坛新生代)
把诗词和现实生活衔接(作家谈)
马步升的侠客传奇
行旅世界与文化追寻
责编:杨 鸥 邮箱:wenxueguanch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