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有一个展厅,名为“华侨华人海外贡献篇”,集中介绍了华侨华人对侨居地的贡献。进入展厅后,“拓荒垦殖”这四个大字便映入眼帘,这里展示了早期因为谋生而到达东南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内容。
在介绍“港主”的板块中,可以看到著名的华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乃裳(1849—1924)。他出生于福州府闽清县六都湖峰村(今坂东镇湖头村),原名久美(玖美、九美),字绂丞,号慕华,晚号退庵居士。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49岁的黄乃裳遭清政府通缉,返回福建。他发现福建人民生活困难,便计划前往南洋寻觅可以移民垦殖的地方。1899年,黄乃裳举家来到新加坡,到各地勘察移民点。1900年,以“港主”的身份与查尔斯·布鲁克订立垦约,选定今日诗巫郊区新珠山作为垦区,垦区在拉让江两岸,右起船溪美禄到罗马湾,左起亚山港到开汊港为止。在条约中有“待吾农人与英人一例,所垦之地有九百九十九年之权利;吾农有往来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设立公司商业自由,购买枪械自由,航业自由诸权利;无纳丁税、无服公役、无当兵义务”等条款。孙中山先生誉此条约为当时中国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
1901—1902年,黄乃裳先后3次共招募1118名垦荒者到达诗巫,命名诗巫为“新福州”。设立“新福州垦场公司(新福州总公司)”;为农工修建住处;兴建五所教堂、一所学校。4年之后的1904年,黄乃裳将垦场的管理工作托付给美国牧师富雅各,悄然回国。
黄乃裳离开后,富雅各牧师继续带领福州移民垦殖,并引种橡胶,使得诗巫的经济逐步繁荣起来。如今的诗巫已经成为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第二大城市,为沙捞越第三省的主要行政中心和商业市镇。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华侨领袖,诗巫开展了很多活动:1958年,命名一条新街为“黄乃裳路”;1961年,黄乃裳纪念像揭幕;1967年,创办黄乃裳中学;2001年,黄乃裳纪念公园和黄乃裳纪念碑开园揭碑。
黄乃裳不仅将侨居的诗巫从不毛之地变成了繁荣的市镇,对祖国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回国后更是积极参加民主革命。他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参与策划潮州黄冈起义;1920年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应邀出任元帅府高等顾问。
黄乃裳还坚持兴师重教,在美以美会供职时不断研习英文,参与翻译多部基督教书籍。先后主办《郇山使者》、《星洲星报》、《福建日日新闻》(后更名《福建日报》)、《左海公道报》、《福报》、《伸报》;担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英华、福音、培元三校教务长。
家乡人十分感念黄乃裳:1979年,福建闽清县坂东湖头黄乃裳纪念馆落成;1980年,黄乃裳铜像完工;1995年,闽清坂东镇湖头街被命名为“乃裳街”、闽清县城台山公园内的黄乃裳纪念馆落成;2005年,黄乃裳雕像在闽清坂东镇湖头村落成。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