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9月08日 星期六

“中国白求恩”

爱在非洲

叶晓楠 杨婧妍 郑凯月 王艳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9月08日   第 02 版)

  图为中国医生在塞拉利昂乡村义诊。
  王耀平供图

  1963年4月,第一批援助阿尔及利亚的13名中国医疗队队员抵达阿西部城市塞伊达,拉开了中国援非医疗的序幕。根据近期播出的反映中国援非事迹的4集纪录片《医道无界》中的数据,截至目前,中国已累计向亚非拉等地69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医疗队,共派出医生2.5万人次,诊治患者达2.8亿人次。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批批中国医生将精湛的医术和健康的希望带到非洲大地,用大爱无疆的情怀树起了一座座中非友谊的丰碑。近期,本报采访了多位援非医疗队员,听他们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援非医疗的动人故事。

  

  ■ 继承父亲的遗志

  “得知父亲去世时,我就有了去埃塞俄比亚的想法。我要在那里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医生梅学谦的父亲,是中国第一批援助埃塞俄比亚医疗队队长梅庚年。1974年,他率队来到季马市医院进行巡回医诊。他每天诊治300多位病人,做3到5台手术,被当地患者称为“中国白求恩”。1975年,在一次救灾返程途中,梅庚年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

  1998年,梅学谦终于如愿成为第十批援埃医疗队队员。

  梅学谦远赴非洲是为了继承父亲遗志,而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徐长珍先后4次医疗援非,是因为忘不了非洲患者那一双双渴望治疗的眼睛。

  1993年11月,徐长珍来到阿尔及利亚,开启自己的援非之行。后来因阿国局势不断恶化,她不得不随医疗队紧急撤离。提前回国的她,每每想起那些得不到治疗的非洲患者便心痛难抑。2000年起,徐长珍又先后3次踏上那片让她牵挂不已的非洲大地。

  ■ 危难中的医者担当

  徐长珍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1994年6月那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

  一天中午,武装分子闯进了徐长珍所在的蒂格尼夫医院,“恐怖分子在医院大门外,用机枪对着警察和探视人群扫射,许多人倒在血泊中。”危急时刻,徐长珍和值班的其他中国医生没有丝毫犹豫,奋不顾身地冲向手术室,因为“那里还躺着急待救治的伤员”。

  徐长珍的这次“惊魂一刻”源于一场真实的枪战,而在2014年,中国医疗队却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埃博拉病毒。

  中国第16批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王耀平所在的金哈曼路医院确诊了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第一例埃博拉患者。王耀平带领湖南省医疗队在塞拉利昂坚守了近1000天,“说一点儿不怕是骗人的,但是作为一名医生,我就应该战斗在最前线。”王耀平说。在疫情爆发期间,先后有1200多名中国医务人员奔赴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和非洲人民站在一起,患难与共。

  ■“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2014年11月,江西新余市妇幼保健院副主任医师郭璐萍,作为中国第21批援助突尼斯医疗队队员,来到了西迪·布济德省医院。援非期间,郭璐萍无私地向非洲当地医护人员传授自己的医学技艺,手把手培训了一批医务人员,为那里留下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

  如今,中国的医疗援非行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治病救人的单一模式,而是在授人以鱼的同时,更授人以渔。

  “要为非洲带去健康,要与非洲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国第26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李晓北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所有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共同心声。

爱在非洲
李克强会见美国客人
韩正将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
王岐山出席朝鲜国庆70周年招待会
王岐山会见古巴客人
美丽的校园 热切的期盼
网友热议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奥美大会十年回顾展举办
青岛香山旅游峰会开幕
责编:任 涛 王 萌 邮箱:diery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