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30日 星期四

袁运甫:艺术为社会服务

杨晓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30日   第 07 版)

  胶东落凤渔村
  袁运甫

  绍兴鲁迅路
  袁运甫

  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光华——袁运甫艺术之美”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举办本次展览是对2017年辞世的袁运甫的纪念,通过梳理他的艺术思想和作品,追寻一个艺术家的人生之路和美术史意义。

  袁运甫,1933年生于江苏南通,画家、教育家。展览展出油画、水粉画、水墨画、彩墨画等123幅作品,呈现出袁运甫在绘画领域的成就,特别是他在现代色彩学和水墨艺术现代性的探索和成果。

  第一部分主要展示了袁运甫的西画创作。上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使艺术参与到社会的剧烈变革中。袁运甫选择到生活中绘画,并从欧洲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艺术中研习艺术表现规律。上世纪70年代初,袁运甫在河北获鹿县农村务农,其间画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如《猪市》《井》等,从科学的光影入手,又融合了中国年画、敦煌壁画以主观色彩为特征的表现方法,展现出深具中国本土乡情和人文情感的西洋水粉画作。这是袁运甫水粉画创作的成熟期。

  西画创作之外,袁运甫也没有忘记对水墨、彩墨画的研究。“第一阶段,父亲认为线造型是中国绘画的根本,因此上世纪60年代初以线造型的作品为主;到了第二阶段,父亲的创作开始强调重彩画,他通过艺术实践形成了色墨交融的新水墨风格;第三阶段的创作比较自由,开始追求一些现代性的表达。”袁运甫之子、本此策展人之一袁加介绍说。

  袁运甫的人生理想是用艺术来促进社会的进步,他坚信艺术让世界更美好。因此,公共壁画艺术之梦引领着袁运甫的艺术人生。

  1972年,袁运甫接到为北京饭店大堂创作壁画的任务,他创作了《长江万里图》。1977年,袁运甫受邀为毛主席纪念堂创作壁画及公共艺术作品,他和黄永玉合作了纪念堂北大厅巨幅壁画《祖国大地》,还为纪念堂创制建筑檐下陶瓷浮雕《花环》。1979年,袁运甫辅佐张仃组织了举世瞩目的首都机场壁画群的工作,他自己创作了壁画《巴山蜀水》,以工笔重彩描绘了从山城重庆到长江三峡的沿途景色,画面气势凌云、景色宏丽,正是他“大美术”理论所追求“中国气派和现代精神的面貌”的直接反映。

  最能体现袁运甫“大美术”概念的作品是他在北京太庙的大型编钟作品《中华和钟》,这件作品使用了金、钢、铜、铁、漆、木、皮、玉、布9种材料,运用到刻漆沉金工艺、雕漆剔红浮雕工艺、木浮雕贴金工艺、锻铜浮雕工艺、大漆云雕工艺、钢体敷灰髹漆工艺、挂件贴金工艺、玉石刻制工艺、铸造工艺9种工艺,充分显示了袁运甫在工艺与设计领域的综合才能。

  之后几十年,袁运甫分别为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第二航站楼、尼泊尔议会大厦、北京地铁建国门站、北京世界公园、北京建国饭店、北京燕京饭店、西安理工大学、南通中学、桂林七星公园、桂林西山公园等地创作大型公共壁画作品,践行着“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理想。

  袁运甫的艺术以“新色彩学”实践为突破口,以“新水墨”为追寻目标,用“大美术”来引领社会审美进步。“他也为自己大美术的理想、新中国画的理想、大壁画的理想、艺术强国的理想、艺术大美的理想奋斗了一生。他不仅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装饰’旗帜高高举起,而且让我们后代坚信不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刘巨德说。

归来的,不仅仅是木刻(“一带一路”文化)
袁运甫:艺术为社会服务
呈现近现代华人美术精品
石少华:用影像铭刻国家记忆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