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德国华商赵岚:出国后,更爱国(“一带一路”华商故事)

本报记者 张 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23日   第 08 版)

  赵岚近照

  她出生于汽车世家。在德国打拼的岁月里,与汽车的缘分成就了她和丈夫所创建的贸易公司。但是,从事贸易多年,她始终觉得自己没有“根”。终于,在多年的贸易中,她找到了新的商机,更令她欣慰的是,这也契合了自己多年来为振兴民族工业尽一份力的梦想。赵岚,这位始终不放弃自己中国护照的德国华商正在践行属于自己的梦想。

  

  做实业,坚守梦想

  “德国是制造业强国。德国人特别专注,或许这是一种民族特质。比如万宝龙,100多年了,不盲目扩张,不追求全球市场占有量,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上。”在德国生活了近30年的赵岚很感慨,“十几年前,我参观过万宝龙的工厂。2016年我又去了一次,感触特别深。厂子不大。万宝龙的产品每年都是限量生产。参观时我见到过一支价格100万欧元的笔,很震撼。我算过一笔账,就拿万宝龙的笔来说,因为限量,价格越来越高,其盈利并不比扩大产量的方式少。”

  身在德国,耳濡目染,德国人对制造业的专注感染了赵岚。她说:“我做了很多年的贸易,可是总觉得没有根基。我还是希望做一些实业,希望我们中国在国际上有响当当的企业。”

  坚定了做实业想法的赵岚发现,身边不乏志同道合者。于是,几个人共同走上了一条做实业的道路。

  “2015年,我们在中国国内参与投资科技发展集团公司,公司在沈阳、无锡、泰州设有分公司,领域涉及能源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制造、环保装备研发及制造及远程控制以及高精度芯片研发及制造等。”赵岚说。

  风险自然是有的,不过在赵岚看来,这是必须承担的。“我们应该还是比较幸运的,这几个项目今年都开始有回报了。”赵岚笑谈。

  抓机遇,蓬勃发展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赵岚说自己特别幸运。

  “前十几年,我可以说是搭上了中国汽车及机械工业发展的快车,贸易公司得到长足的发展。”赵岚事业的起步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赵岚与汽车缘分很深:父亲就读重庆大学汽车专业,195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并曾被派到苏联莫斯科汽车厂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1955年回国。后调任红旗轿车分厂任设计科科长。

  “我出生在汽车厂,小学至高中都是在长春一汽子弟学校度过,后父亲工作调动,我随父亲由长春一汽来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湖北十堰市)。考大学时,父母为我选择了机械制造专业。没想到这成了我今天事业发展的方向。”

  1989年,赵岚随丈夫一起踏上了赴德国自费留学之路。像那个年代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一样,他们打过工,也开过餐馆。不过,因为对汽车行业的熟悉,他们在多次中德之间往返之后发现了商机。

  2001年,赵岚夫妇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我们就搭乘这个行业发展迅速的航班,抓住机会,瞄准了机械加工领域。”她说,“我们主攻设备、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一方面从中国进口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另一方面代理德国产的工业品。我们的客户主要是中国的汽车制造及零配件厂家与德国的机械装备企业。”

  与汽车业的缘分让赵岚得到了商业上的成功。

  勤思考,再找商机

  贸易公司的发展让赵岚有了更多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发现了新的商机。

  “我们从事贸易多年,注意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我们代理的德国产品正在慢慢地被中国高速发展的机械工业产品所取代。比如,我从事贸易初期,在汽车发动机加工中所用的珩磨机和珩磨条大多数是从德国进口,如今,很多厂家已经开始使用国产化的珩磨条了。我们意识到,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提升,会有更多的高质量中国产品将取代德国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进口的中国产品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比如,6年前,我们会从中国采购钢管,为德国壁炉厂家供货。这是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被欧盟归入原材料。结果,欧盟突然对中国进口的钢材提高进口税,我们利润全无。”赵岚说,“我们越来越觉得,从长远发展来讲,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有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就是来得那么顺畅。赵岚的思考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异常合拍。她惊异地发现,中国很多地方政府提供了极为优惠的政策。“这些年,地方政府的做法有了很大变化。现在,政府一旦得到了信息,认为我们的项目符合大方向,就会找人来和我们谈,为我们提供便利。比如,我们在沈阳的厂房都是当地政府建好的,还会在税收、租金等政策上为我们提供优惠。我们的投资项目进行得比较顺利。”

  “这一次,希望我们能搭上中国鼓励并支持高科技行业这班车,再创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赵岚很憧憬。

  办学校,传承文化

  除了生意,赵岚还有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汉堡易北中文学校上。在海外坚持中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这个想法源于赵岚女儿的出生。

  “我女儿1995年出生,那时海外华人子女很少主动学习中文。一次,一个好朋友向我哭诉,她儿子5岁时随他们夫妻来到德国生活,但是,儿子不学中文,她自己德语又不好,母子间几乎没有交流。她很伤心。”赵岚说,“所以我女儿出生后,我就非常注意她的中文教育。从她3岁开始,我每天坚持1小时,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开始教。”

  赵岚坚持了15年。“四年前,女儿到美国读大学,真切感受到当今时代掌握中文的重要性。她给我写来了感谢信,感谢十多年前在她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监督她学习中文。 ”更令她欣慰的是,2008年,他们7个有共同理想的人成立了汉堡易北中文学校。因为是非盈利组织,学校得到了汉堡市政府的支持,免费提供教学场所。

  “从50个学生到近300多学生,从几个家长到4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文学校的发展喜人。”赵岚说,“最令我们自豪的是,学校成立10年来学校中文班的学费没有涨过(25欧元/月)。每周都有至少一次中文课,每次2小时,我作为学校副校长参与学校的所有管理,每周日都要去学校义务工作。10年了,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所有理事会成员都义务工作,分文不取。”

  如今,易北中文学校越办越红火,有很多外国孩子也来学校学中文,学习中国文化。中文学校成为了真正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

  “出国后,更爱国。”这是赵岚在德国生活近30年后的感受。

德国华商赵岚:出国后,更爱国(“一带一路”华商故事)
商机商讯
商论语丝
郑之敏:助力中国物流发展
责编:张 红 邮箱:guoji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