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18日 星期六

胡岗村今昔(我看改革开放40年)

古国凡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18日   第 05 版)

  本文作者在家乡留影

  一个人生命的根在哪里?在养育你的那片故土里。虽然我早已走出农门,进了城,然而那份难以割舍的乡情,让我常常回到故乡。今年春天,因父亲病重,我回故乡住了一个月,深深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而感动。

  我家住在河南省襄城县首山脚下、汝河西岸的山头店镇胡岗村。我小时候,那里是山清水秀,恰似一幅山水画。但是,村里人的日子却不好过,从这家到那家,满眼看到的尽是红薯干、红薯面。记得上中学时,红薯面糊糊我能喝三大碗,稀饭碗里能照见人影。星期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拉耧播种到地中间,肚子一呼噜,没劲了。我想,离了红薯不能活的日子,啥时候能改变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1979年,我们胡岗村也同安徽省小岗村一样,按照党的政策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的家乡到处热气腾腾,乡亲们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他们起早贪黑,耕地播种,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第一年粮食产量就翻了一番。大人、小孩手捧籽大粒饱的小麦、大豆、玉米,打心眼里感谢党的好政策。

  农民深深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内涵,他们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发展蔬菜生产,有的外出打工挣钱,全村1200名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每年赚回1000多万元,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幸福的生活就像吃甘蔗上楼梯——节节甜、步步高。

  改革开放40年,山乡巨变,沧海桑田。40年前这里的贫困生活,如今已被富庶与繁荣、笑脸与舒心所代替。昔日的茅棚草屋已被鳞次栉比的农家小洋楼所代替。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农民喝的是自来水,走的是水泥路。公交车穿村过,买东西不出村……总之,变化太大了。

  我在暮色苍茫之时,穿过商品一条街,来到了老支书田军亭家里。提起家乡的变化,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胡岗村的富裕之路是三部曲,第一步是联产承包后有了种地积极性,五谷丰登粮仓满,然后喝酒、吃肉、娶媳妇;第二步是走出去打工、开店,有钱可挣了;第三步最重要,由于家乡富而美丽了,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快乐回归。

  我弟弟古要凡靠小毛驴收粮食、卖粮食起家,而后买辆大货车搞运输,如今当上了村干部;村民刘玉霞5个闺女都在广州打工,月收入1.3万元,家里电器应有尽有,又盖起了两层小洋楼。人称“洋华侨”的农民刘沛良过去是个卖油郎,近年来卖小磨油发了家,自己办了个小磨油厂,一年收入约300万元,他生产的小磨油还远销日本、朝鲜呢!崔二汉,人称猪司令,近年来他养的生猪直接销售到著名的肉联公司。

  还有个事听起来像笑话:在尼泊尔搞水利建设的崔万池回到家乡,怎么也找不到家门。原来,他家新修了房子,之前的土路,现在变成了水泥路,家的四周都是小洋楼。他感叹地说:“家乡变化太大了!”接着,他自豪地讲起在尼泊尔架桥、建水电站的故事:“咱中国的技术在国际上是顶呱呱的,干的每项水利工程,老外都是伸出大拇指称赞。”

  改革开放似春风。回想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哪会有这美丽新农村?哪会有村民这富裕、舒心的日子?

胡岗村今昔(我看改革开放40年)
旅游达人专家支招出境游(为您服务)
“沙糖橘”宜写成“砂糖橘”(杜老师语文信箱)
塞内加尔礼俗(礼仪漫谈)
责编:张燕萍 邮箱:hwbdzyd@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