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月前,北京,100多名中外记者站在人民大会堂南厅,看着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走上红毯。
2018年两会增设了代表通道,马化腾出现在第一场。他身材精瘦、匀称,头发一丝不乱,一身得体西装。每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这位潮汕商人都一副谦谦君子模样。
马化腾显然有备而来。当场宣布,微信全球月使用活跃用户总数,已经超过10亿。5分钟内,在几大新闻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这句话已被做成标题传遍了。
在话筒、录音笔和相机围堵中,马化腾穿过人海,艰难地迈入会场。此时此刻或许是个转折点,腾讯成为世上少数几个用户量超10亿的互联网巨头。即便放眼人类历史,10亿用户级别的平台也极为罕见。
日前,围绕着腾讯、深圳与改革开放年代,本报记者专访了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1 怎么想到创业?
更多的是想做产品
“读书时,我并没想过要自己创业,那时最向往的工作是写代码,做最好的产品经理。这个念头一直没有变。”马化腾告诉本报记者。
马化腾在深圳上大学时,常在校园里跑步。彼时若抬头望,既不会看到腾讯大厦、滨海大厦,也没有如今深圳高楼林立的天际线,校园外只有农田和农舍。唯一能预示一个商业帝国出现的,是他“那时脑子里充满了对外面商业世界的向往”。
马化腾读的是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专业,其爱好恰也在此。从大学二年级开始,他把很多精力花在了C语言的学习上,这是世界上最流行、使用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
“腾讯五虎”——五个创始人,除陈一丹在深圳大学化学系外,三人都是计算机系的同学。而且,陈一丹与马化腾在深圳中学时就是好友。
马化腾这样概括几人特征:“我对产品比较在行,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绝对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腾讯原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非常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曾李青负责市场,长得派头很像老板,我们一起出去大家都叫他老板。”
马化腾说,“连我父母都没想到,我一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我更多的是想做产品,没想过开公司,领导什么人。”
2 为何成功于深圳?
务实创新的氛围,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当时的深圳是中国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标本城市。那时在校园里最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时不我待’。老师们经常教导我们说,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马化腾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以及深圳务实创新的氛围,帮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了我们的梦想。”
“深圳之于腾讯,如同硅谷之于苹果。这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马化腾说,“我很感恩这个时代,同样也感恩深圳。”
在深圳,他们成为中国第一批接触网络的年轻人。马化腾成为第一代网民,并在1995年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那时全国像这样的站点也不超过10个。风云突起之际,他在南方早早立起一面大旗。
从南向北,各地站点上所立着的,大都是日后声名显赫的互联网精英,如丁磊、雷军、求伯君、张小龙等。张朝阳即将带着尼葛洛庞帝的2万美元回国创业,这位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的一本书《数字化生存》,预言了一个全新时代到来——“信息将成为举世共享的资源”。
尼葛洛庞帝无法预知的是,他的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将它创造出来”,在中国南方的深圳,正由几个小伙子实践着。
3 如何突出重围?
探索路上善于接招
“腾讯的成功是一连串偶然机会的集合,靠的是在探索路上,善于接招。”早在2002年,马化腾便曾向媒体感慨。
毋庸讳言,中国互联网的前半段充斥着模仿甚至直接抄袭。比如,OICQ的直接模仿对象是ICQ,全世界第一款即时通讯软件。没过多久,1999年8月至9月,腾讯便两次收到美国在线发来的律师函,明确指出其行为侵权。腾讯只好将OICQ仓促改名QQ。
如陈一丹所言,中国互联网公司皆生于草莽。然而,包括腾讯在内的中国公司,不断以微创新完成着弯道超车。
最为直接的例子是,2005年,来自美国本土的聊天软件MSN,在向QQ傲慢宣战后,大败而归。其所未料的是,在收到ICQ律师函几年后,QQ早已超越了聊天功能,变成虚拟空间中的个性表达,语音、音乐、视频、网络游戏、在线交易无所不包。
没过几年,微信便复制了这一壮举。从模仿移动聊天工具Kik开始,微信在不断迭代中推出了诸多创新。其中,60秒内的语音功能,成为现象级交流方式。而微信公众号平台,则已成为独一无二的生态体系。这些创新源自腾讯,为国外同类产品所未有。
4 怎样保持竞争力?
更民主,更多元
“赛马机制。”问及腾讯如何在内部鼓励创新,马化腾回答了四个字。
最著名的例子是,开发微信时,腾讯内部同时找了三个项目组研发,包括原QQ团队、成都团队、广州研究院的张小龙团队。最终,广州研究院的产品胜出。正是在特殊的机制下,残酷的社交媒体竞争还没走出腾讯,便完成了。
这无疑意味着巨大的资源浪费,却也大为降低了失败的可能性。马化腾说,“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
正是在实践检验中,“谁提出,谁领军”“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内部不成文的规定。QQ秀、QQ空间、QQ游戏,都不是来自顶层设计,而是业务单元自下而上的尝试。
同样珍贵的是,非常民主的企业文化。
“很多员工刚进来,发现我们怎么吵得一塌糊涂,到后来会发现我们只是在讨论。充分讨论后当然会慢一点,但能走得更深更远。”陈一丹回忆。
“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马化腾告诉记者,“腾讯的企业文化也得益于此,更民主一点,更多元化一点。很多中途加入的人才也能够带着创始人的心态在公司里成长起来。”
5 是否有最难过的阶段?
没有哪一天高枕无忧
“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每一个时刻都可能是最危险的时刻”。马化腾向记者感慨,“我们曾几次遇到公司濒临倒闭的窘境,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
腾讯档案室中,留了些泛黄的旧报纸。旧档案里,2002年的“IT经理人商业周刊”以《腾讯与自己赛跑》为题,对这家只有4岁的年轻企业进行了深度解读。从那时起,马化腾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我们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马化腾还记得,OICQ用户数一骑绝尘之际,腾讯的资金危机,竟然到了只剩1万元现金的地步,此时恰逢纳斯达克泡沫破灭……腾讯十分幸运,在6个月的时间窗口中,找到了投资者。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马化腾直言,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异常残酷,没有侥幸,必须一直保持足够的敏锐度和危机感。“千亿元公司的没落是很常见的事情,我常说巨人倒下时,体温还是暖的。”
6 为何从封闭走向开放?
以前就像“八爪鱼”,现在只有“半条命”
“以前腾讯像个八爪鱼,什么都做,过去几年我们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聚焦在‘科技+文化’的战略上。”马化腾觉得,腾讯如今只有“半条命”,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了。
微信上的“购物”一栏,打开便是京东首页。微信钱包里,“腾讯服务”只列了8个;“第三方服务”则列了11个,都来自腾讯的合作伙伴。有文章列举了互联网界对腾讯的不满,“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
那年发生的另外一件大事是著名的“3Q大战”,2010年9月27日,360发布“隐私保护器”,专门搜集QQ软件是否侵犯用户隐私;腾讯宣布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大战一触即发,两家企业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
这两件事,尤其是“3Q大战”,成为腾讯一个重要转折点。硝烟未息之际,马化腾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邮件,“古往今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被愤怒烧掉的只可能是自己。”他明确表态,“也许今天我还不能向大家断言会有哪些变化,但我们将尝试在腾讯未来的发展中注入更多开放、分享的元素。”
8年后,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马化腾再次重申,腾讯要成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助手,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说到底,这是腾讯的一次“改革开放”——改革自我,开放给外界。
7 企业中什么角色重要?
我乐意当产品经理
“我非常乐意担当产品经理的角色,我会关注每一个细节,调动公司的人和资源持续改善,直到让用户满意为止。”马化腾表达着他对产品的热爱。“但在改善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的不足。”
马化腾所说的伙伴,一定包括“微信之父”张小龙。比起一向低调的马化腾,张小龙更为深居简出,几乎没有媒体接触过,甚至在微信成功后,马化腾不得不亲自出面,替他应对采访。
张小龙是腾讯产品经理文化的绝佳代表。与马化腾一样,他以“用户体验”为核心价值观。微信简单干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来自其极简主义的审美。他看上去不善言辞,却做出了全世界最热门的聊天软件之一,每月有超过10亿人在上面说个不停。
张小龙曾专门拿乔布斯和马化腾开过一个玩笑,他说,乔布斯能在1秒内让自己变成“白痴”,马化腾能在3秒内做到,而他自己则需要5秒。把产品做简单,自己要先变成傻瓜。
对最好的产品经理来说,魔鬼在细节中。有一次,张小龙问一个同事,微信3.1与3.0的会话列表有什么修改?对方回说没看出来。张小龙自答:“会话列表每一行高度少了两个像素。”
8 如何面对十亿用户?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腾讯用户群体非常多元,涵盖各个年龄层,遍及全球各地。”马化腾说,腾讯诞生之初,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用户导向”的理念,并一直延续下来,“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互联网历史上,10亿级别的平台凤毛麟角。但是,腾讯对“海量用户”早已再熟悉不过,早在QQ时代就面对过数亿用户。
“我们是奔着因去的,不是奔着果去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一丹的回答颇有些禅意。“面对10万用户和10亿用户时,区别的确很大。第一个是能力区别,你只有靠多年经验积累,才能到一定基准之上,为海量用户提供服务;第二个是责任区别,无论做加法还是减法,都要非常谨慎,从QQ到微信都是这样。”
马化腾说,腾讯有些创新可能看起来不显眼,但是确确实实地解决了当时用户普遍存在的需求。“平时我花大量时间使用我们的产品,从一个产品经理的角度把握产品走向和用户体验,找出不足,迭代完善。我自己一直坚持这么做,身体力行感染和带动他人。”
9 互联网改变中国,腾讯做什么?
助力改革开放,助力民族复兴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在商业上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社会所认同的。过去,我们在追求用户价值的同时,也享受奔向成功的速度和激情。但是现在,我们要在文化中更多地植入对国家、民族、行业、未来的责任和敬畏。”马化腾说。
年近20岁的腾讯,曾因诸多产品贴近年轻人,而被贴上低龄化标签。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改变中国,这家公司正以非常严肃的面目介入重大社会话题讨论。
比如,2013年开始,马化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互联网+”。2015年两会,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从腾讯出发,对社会发展提出看法与办法,此非孤例。本报记者买到五本以马化腾为第一作者的书,《数字经济》《分享经济》《互联网+》《指尖上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每一本都关切重大话题,从实践者角色,整理了观察结果,提出了发展建议。
马化腾觉得,腾讯以及很多在深圳成长、发展起来的企业,都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我们希望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力量来助力改革开放,助力民族、国家与文化的复兴。”
10 腾讯还有梦想吗?
让企业最受尊重
“我热爱仰望浩瀚的星空,也非常关心前进的方向以及脚踏实地跋涉的每一步。”马化腾告诉本报记者。
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可。一篇名为《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在2018年春天刷屏。作者认为“腾讯正在丧失产品能力和创业精神,变成一家投资公司。”
一天之内,此文成为全民话题,多篇文章加入讨论。本质上,这些文章在讨论的,正是2010年之后,腾讯开放策略带来的现状。这似乎是两难,过去腾讯因参与一切而成为公敌,如今腾讯因开放而被认为没有梦想。
马化腾在给本报记者的回复中,提到了“梦想”二字。这句话他在2010年在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提到过:“腾讯的梦想不是让自己变成最强、最大的公司,而是最受人尊重的公司。”
腾讯有多在乎这个价值观?知乎上,一位叫胡帆的腾讯互动娱乐高级工程师晒出了腾讯食堂的餐巾纸外包装,上面写满腾讯价值观,“正直”“合作”“克制的力量”“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正中间是几个醒目的大字:“反思我们离最受尊敬还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