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掀起了一股“国宝文物热”。如今第二季播出,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第二季秉承对文明包容、对文化新解的态度,重建基于物质遗存的中华文明史,向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中华文化的窗户。
第二季延续了第一季多样化叙事、微纪录的表现形式,每期节目仅有5分钟,短小精悍却气象万千。从战国到秦汉时期的25件国宝历历在目,5分钟的文物之美,3000年前的历史进程,如一幅斑斓的画卷,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在第二季中,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文物选取范围,漆器、石刻、简牍、织锦等文物类型加入了“会说话的国宝”行列。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木雕双头镇墓兽、五星出东方织锦、里耶秦简这些新类别文物的出现,切实反映出战国至秦汉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是第二季的一大特点,制作层面各类新技术的应用,让国宝“说”出了三维立体的语言,高清三位数字扫描、高清平面信息采集、多光影采录技术、表面微痕提取技术等手段突破了传统拍摄的视角束缚,将文物本体的信息以生动而精彩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节目以更加贴近大众的年轻化表达,引发更多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关注文物的兴趣,激发人们对于中华文明的探索欲望,同时也揭示出古今生活“超越想象”的彼此相通。如在《里耶秦简》一集,以方寸尺牍,尽展当时的社会生活。正如画外音所言,“一个时代浓缩于一县,一县浓缩于一片木简”。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样的手法在节目中运用得极为精妙:比如从击鼓说唱陶俑找不到“女朋友”窥见背后的悲剧内核;从合符式银带沟作为信物的意义照见“长毋相忘”的深情;从商鞅方升的容量述说当时秦国的日常生活;从里耶秦简的尺牍之间,看到那年那人那些事。
节目再次让观众明白,文物并非高不可攀,它们同样来自古人的寻常生活。可以说,第二季中的文物通过有考证的、个性化的叙述“活”了起来,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点滴脉络,以小见大地揭示了民族文化的气质养成。节目展现了蕴藏在文物背后的深邃历史和精彩故事,是一次古代文明与时代潮流的完美结合,也是文化自信的高度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