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

台湾幼升小:起跑线上的纠结(看台湾)

本报记者 王尧 任成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04日   第 04 版)

  图为台湾学生在户外参与生态课程的学习。
  (资料图片)

  提前几年将户籍迁入公立“明星小学”的学区,争取优先;幼儿园大班将孩子转入私立小学办的幼儿园,提前卡位。迁户籍还是按兵不动,公立还是私立,普通班还是特长班,补习还是不补习…… 

  在重视教育氛围浓郁的台湾社会,家长们同样有怕输在起跑线上的烦恼,常常惊呼:“感觉孩子才刚落地,一眨眼就要开始为上学纠结了。”

  学区制管不住“用脚投票”

  “台湾当然也有学区房的概念,买不起租也可以。”台北市民周剑峰的女儿周敏歆今年从一所公立明星小学毕业,对女儿未来有一番规划的他,从孩子小学起就调整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工作时间,以便深度参与到女儿的教育过程中。 

  怎么才能知道自家孩子属于哪个学区呢?据台北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以台北市为例,台北市各区公所会于每年1月、2月间划定当年度各小学的学区,家长可按小朋友户籍地址,到各区公所网站或台北市教育局小学新生分发入学信息网查询学区。 

  好学校人人想上,但学区房又不是人人买得起,寄设户籍的现象就应运而生了。家长只要能将全家人户籍登记在明星学区内的家庭,孩子就有望就读明星学校。“不过,如果和房东只是普通关系,一般也不会让你寄设户籍,因为后续有一定的风险。而且在入学的优先顺序上,寄居户是排在最后的,明星学校额满了就会被分发到其他学校去。相对于就近入学,寄设户籍、跨区就读的家庭还必须付出额外的交通时间和费用。”女儿就读于台北某公立明星小学的焦钧先生说。 

  公立看户籍定学区,私立则不受学区的限制。以台北市为例,只要户籍在台北市,就可以自行到私立小学登记入学。问题是,好的私立小学一位难求,如登记人数超过招生名额时,必须按规定以抽签方式决定。“谁敢保证自己能抽上呢?再说,好的私立小学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幼儿园,自己幼儿园的学生保证直升小学,对外招生少之又少。所以我儿子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同学都跑光了,都跑到私立小学的幼儿园卡位去了。”5岁男童安迪的妈妈李女士说。

  公立私立各有所长

  “选公立还是选私立?当然首先还是要考量自己的经济状况。”周剑峰说。 

  公立小学收费低廉,有的学校一学年费用不到3000元(新台币,下同),含课本费、服装、午餐费、杂费,贫困家庭的学生还有减免。 

  私立小学则注册费、书籍费、餐费、学杂费、交通车费、制服费,林林总总加起来约每个月20000元起,还不包含其他假日才艺课、寒暑游学营、家长会捐赠款项等。 

  纵然收费不菲,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公立小学表面上收费低,但一年级只有周二上全天课,下午4时放学,其余4天只上半天课。像我们这种夫妻都要上班的,只能把孩子送到学校的课后辅导班或外面的安亲班。这样一学期也要额外付出几万块,而私立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周一到周五都是全天班,包办了课后辅导。这样算下来公立私立花的钱其实差不多。”安迪妈妈说。 

  但也有的家长并不算经济账,看重的是私立教育强调让孩子自由发展、因材施教,课程规划相对活泼有弹性。8岁女孩圈圈原来就读于台北市信义区一所不错的公立小学,一年后,转学到一所新办的私立小学。圈圈的妈妈周女士说:“我希望她能快乐地学习、成长,有时间做点功课以外的事情。其实私立学校学的内容并不少,难度也不小,但是课程设置很有趣。” 

  自己经营一家设计公司的周剑峰可以负担私立学校的学费,但6年前经过反复权衡、比较,他还是决定让女儿上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学生少,老师对学生照顾得很好。但生源经过经济状况筛选,社会阶层太过单一,孩子失去了跟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碰撞、相处的能力,容易跟社会脱节。我希望我的女儿从小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以后才能更好地适应。”

  一路补习累垮孩子

  为了不让女儿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起,焦钧的女儿焦馨放学后就要去上“才艺班”,学习绘画、英语、围棋和钢琴,周六还去踢足球,上小学后继续补英文。 

  2017年,台湾儿福联盟发布台湾学童学习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有50.4%的受访学生出现学习疲劳,12.7%甚至已有“学习过劳”;36.6%受访学生反映“我在上完一天课(含补习),已经觉得累垮了”。 

  调查结果出来后,台湾主流媒体纷纷质疑,为什么以“减缓学生压力”为目标的“12年义务教育”上路几年后,学生压力不但未见减缓,疲劳指数还更加恶化了?面对媒体的质疑,当时的台教育部门负责人回应称:最大的压力源是家长的期待,呼吁家长不要以分数作为孩子学习成效的标准。 

  有台湾教育界人士则认为,正是因为12年义务教育政策复杂难懂、政策形成过程反复变动,让多数家长忧心忡忡,唯有以不变应万变,给自己的孩子加压。台湾清华大学荣誉教授李家同更是言辞激烈地批评:台湾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希望能够减少学生的压力,可是每一次改革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港青“北上” 盼分享发展机遇(声音)
台湾幼升小:起跑线上的纠结(看台湾)
张爱玲与香港的“半生缘”(说香港)
图片报道
通水典礼(一周热词)
责编: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