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04日 星期六

联合国赴华项目走进云南丽江

“我的心在丽江”

本报记者 孙 懿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04日   第 12 版)

  在活动开幕式上,代表团成员阿克拉姆发言。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代表团成员索德(中)与当地纳西族老人交流。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在丽江玉龙县龙蟠乡三股水村的一户村民家,代表团成员考察当地脱贫情况。
  和红艳摄

  在丽江大研古城,代表团成员学习并拍摄东巴象形文字。
  钱 磊摄

  在丽江东巴谷,纳西族学者为代表团成员们书写并讲解东巴象形文字。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在活动开幕式上,代表团成员身着纳西族服装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在丽江束河古镇,代表团在考察后合影留念。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我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像丽江这样。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还有独特的纳西民族文化。回去以后,我要把丽江的美告诉我的同事们。”7月27日至29日,参加联合国赴华项目—2018的40多名联合国外交官和工作人员走进云南丽江,在丽江开展文化交流、访问学习活动。说起在丽江的感受,联合国新闻部特别项目协调员索德·萨莫雷恩斯-曼索尔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我的心在丽江!”

  在3天的行程中,联合国代表团感受了丽江纳西族东巴文化,考察了丽江古城、三股水古村落、茶马古道、玉龙雪山等地旅游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联合国与丽江有着很深的渊源。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丽江和联合国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友好的交流,丽江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称号的获得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和关心密不可分,三项桂冠使丽江的旅游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团员们最常提到的一个人是“何老师”。他们口中的“何老师”,是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代表团团长何勇。何勇告诉记者,他在联合国语言部工作,已经连续15年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队来华了。自2004年起,中国政府就通过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赞助联合国外交官和工作人员,暑期赴南京大学进行汉语培训,并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零距离接触中国社会和文化。

  参加联合国赴华项目的团员们都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来自约旦的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会议干事阿克拉姆·达坎告诉记者,2008年他在电视上收看北京奥运会时,产生了到中国看一看的想法,没想到这一来就爱上了中国。“最近8年里我来了5次中国,而只回了1次约旦,所以你知道我有多爱中国了。”阿克拉姆笑着说。

  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智利)科员索伊·卡洛丽娜·赛拉诺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字——苏睿琳,她对中国的茶文化十分感兴趣,很想了解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这次项目给了她接触中国茶文化的机会。

  来自日本的联合国管理事务部团队助理樱井美羽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汉语。她从小就开始学习中文,但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小时候没有意识到中文是这么重要的语言,没有认真学,很后悔。”这次是樱井美羽第二次参加联合国赴华项目。“第一次对我来说更像是热身,而这一次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樱井美羽告诉记者,在联合国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项目,这是非常难得的。

  “赴华项目在联合国内部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也让更多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更加了解中国。”何勇告诉记者,迄今为止,通过这个项目,已有40多个国家900多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来中国学习和体验语言、文化和生活。

“我的心在丽江”
责编:孙 懿 邮箱:rmrbs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