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小小地铁模型,连通京港学子情

郑薛飞腾 冯学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03日   第 04 版)

  未来的地铁长什么样?

  可能会长出“龙鳞”状的风轮,移动时借助气流发电;可能会装上人脸识别技术,根据人的面部表情反应,调整车厢内的温度;又或者加装全息投影设备,在车内就能看到四季变换与海底世界的景象……

  近日,来自北京、香港两地的350余名中学生齐聚北京,参加首届京港中学生地铁列车模型创意科技大赛决赛,用自己的科学创想描绘城市与轨道交通的美好未来。

  奇思妙想 各显神通

  走进比赛现场,紧张激动的气氛扑面而来。“左!左!右!右!左!”来自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的庄绰琳,正指挥一辆地铁模型,边喊着边激动地跳起来。她参加的是“驾驶地铁”项目的竞技,安全与快速是这一项目的主旨。在她面前,一条充满京港两地文化特色的赛道铺展开来,这条赛道两侧的建筑沙盘上,矗立着京、港两地的地标性建筑。

  除了“驾驶地铁”,比赛还分“设计地铁”和“制造地铁”两个组别的竞技,同学们的奇思妙想让这两组竞技同样异彩纷呈。来自北京九中的赵紫源提出“龙傲九天”主题旅游地铁的想法,尝试将传统文化主题与防腐、防沙及智能调节车厢温度的高科技相融合。

  灵动的模型、精妙的构思背后潜藏着选手们的不懈努力。来自香港的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的5名队员,从今年5月开始就为大赛积极准备,他们每天约定时间见面讨论,连周末也不例外。从外观设计到动力系统,从安全性能到速度平衡,都经过队员们的反复论证,“我们会努力去跟对方讲道理,也会请教老师,实在不行会投票决定,最后采用的方案,一定是大家公认的。”队长毛嘉宝介绍道。

  每一点看似微小的突破,都需要长时间的琢磨钻研,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罗桂祥中学的6名同学对此深有同感。35秒和24秒,虽然相差仅有11秒,但对高二学生邓学林而言却意义非凡。邓学林在团队中负责程序编写,最初,他们的模型在规定距离内只能跑出35秒的成绩,“我试了十几次,反反复复失败,速度始终提不上去。”提起最后的比赛成绩,他满怀欣喜地说,“我后来和其他同学一点点改,今天最后跑出24秒,很满意!”

  创意碰撞 增进友谊

  扣人心弦的比赛为京港两地青年架起一座互动、交流、学习的桥梁,助推两地青年在竞争中建立深厚的友谊。赵紫源看到香港同学制作的地铁模型,不禁感叹,“香港同学的动手能力好强,他们做的列车模型我可能很难做出来。”

  而在毛嘉宝眼中,北京同学设计的作品有着系统稳定、车速如飞、调度精准的优点。“最开始我们觉得很困惑,他们是怎么实现的?”在与北京同学深入交流后,他才发现这些车上都加装了全新的动力系统,“北京同学有很多想法很新奇,这些想法我们之前没有考虑过,交流之后才明白。”现场有不少同学对此深有同感,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比赛更深入地了解地铁建设的细节,还结交了京港两地关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热衷于科技创新的新朋友。

  在大赛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将受邀参加北京、香港两地共计6天的“京港两地中学生地铁创新科技交流营”,两地青年深入京港地铁线路、车辆段、控制中心等运营的重要位置及两地学府和科普单位参观、学习,并设置地铁相关课题让北京、香港两地中学生充分沟通、交流。

  “透过队伍与队伍的交流,两地青年对彼此有更深刻的交流认识,这对香港年轻人来说是开眼界的机会。下一步,特区政府也将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林雅雯表示,香港特区政府重视青年交流,看到这次香港同学能够运用科技元素参与地铁设计、制造,这种交流的形式非常新颖。

  作为大赛主办方,京港地铁公司总经理邵信明表示,京港地铁意在通过此次比赛,发挥京港地铁作为两地合作企业的优势,促进两地青年之间的科技、文化交流,启发青年才智,并加强青年对城市交通、城市发展的关注和认识。

两岸青年榕城雕刻时光
增强香港金融竞争力
国家艺术基金推出惠港新举措
充实度暑期
小小地铁模型,连通京港学子情
IBF携手武林群英会打造体育文化盛宴
责编:任成琦 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