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28日 星期六

赖声川赣州话乡愁(人物志)

葛凤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28日   第 04 版)

  图为赖声川乡愁题材剧作《宝岛一村》演出照。
  图片来自网络

  应朋友之邀,笔者在赣州出席了“2018江西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回顾大会林林总总的内容,最难忘的要数“赖声川、王明夫对话乡愁”这一环节。

  赖声川是享誉华人世界的戏剧大师,有“世界上最被赞誉的中文剧作家导演之一”“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美名。王明夫则是和君集团董事长、和君商学院院长,曾任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专家。他的强项是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和咨询服务。

  一位是戏剧大师,一位是经济学家,是何机缘促成二人同台对谈?是桑梓之情缘,是故乡之基因。

  赖声川出生于美国华盛顿,毕业于加州柏克利大学。1983年,29岁的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回台湾任教于新成立的“国立”艺术学院。赖声川的祖籍是江西会昌,那是他父亲的出生地。上世纪90年代,他与哥哥第一次回到故乡。从此之后,家乡成为他的牵挂。2015年,赖声川第二次“回家”,把自己舞台剧代表作《十三角关系》当做回馈家乡的礼物,献给故里的父老乡亲。

  王明夫的家乡也是会昌。去年,他怀着“赣商回赣”的心愿,回到故土投资兴业,立志要在白鹅乡梓坑村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教育小镇。小镇项目总投资36亿元,今年3月开工,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投资3.12亿元。

  他们两位虽然涉猎领域不同,但是都有一颗为繁荣家乡而努力的炽热之心。当面对台下数以百计的媒体人对话乡愁时,赖声川说:父亲是会昌人,从清朝起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完成学业后,曾在“中华民国外交部”任职,母亲也出自外交世家。1952年,家父被派往美国,任“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1954年10月,我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2岁时回到台湾。

  对于儿子的未来,父母原本已有蓝图:先好好学习中文,之后游学国际。不料三年后父亲因病辞世,赖声川只得定居台湾。然而,正是这段岁月,让他得以浸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懂得了自己血脉深处的根。

  王明夫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会昌人,后来因读书离开了家乡。现在年过半百,对家乡越来越眷恋。他说,我和赖老师经历不同,但都有乡愁情结,这点是共同的。乡愁是什么?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是对熟悉而又淳朴的民风习俗的怀念。

  赖声川认为,乡愁之所以“愁”,是出于对家乡的渴望,处在想见而又见不到的状态。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在赖声川看来,乡镇文化建设上还有待加强,这就是他带着剧目来家乡演出的初衷。

  会昌地处赣南,1934年,毛泽东登临会昌山,激情洋溢地写下了《清平乐·会昌》,盛赞“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这座人口50多万,具有千年历史的宋朝古城如今还没有摘掉“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2015年开始,每年8月,会昌举办“赶赖公庙会、看声川大戏、游汉仙胜景,品会昌美食”为主题的会昌民俗文化旅游节,以振兴乡镇,发展经济。

  对于爱家乡,赖声川没有发表过豪言壮语,但是,他对自己的“约法”是每年“回家”,每次带一部经典话剧作品在会昌演出。他说要这样坚持十年,要为家乡父老带来现代艺术的盛宴,要为家乡培养戏剧人才。

  在过去的3年中,他除了将自己的3部话剧带回家乡演出外,还将会昌的青年带到上海,启动“上海—会昌:文化技术人才培训计划”,为会昌青年进军文化产业提供渠道,招募有兴趣从事剧场工作的青年来到上剧场(赖声川根据展演自己作品需要而设计的专属剧场,位于上海徐家汇)接受专业的技术培训。

  2017年9月,首批到上剧场接受培训的会昌同学结业。经过半年的培训,完成专业剧场技术和文化课程培训计划的同学,最终通过考核者会被正式聘用,成为上剧场的一员。这已成为上剧场重点培养会昌青年的长期计划。

  话乡愁,谈乡情,赖声川希望自己能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一把力。他认为,家乡要富裕,文化要跟上。今年8月16日至18日,赖声川将安排由他编导的话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在会昌县采茶歌舞剧院演出3场。这些名人名剧的魅力,将不断提升会昌的文化内涵,戏剧将成为会昌“风景这边独好”的新景色。

香港博物馆触发市民奇妙体验(说香港)
两岸新经济合作空间广阔(声音)
图片报道
赖声川赣州话乡愁(人物志)
待业恐慌症(一周热词)
责编:张 盼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