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共建、共融、共享”

——二○一八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27日   第 04 版)

  7月26日,历经连日阴雨后,京津冀地区共同迎来了大晴天。在蓝天、白云掩映之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北京隆重开幕,政府官员、商界精英、权威学者齐聚人民日报社,共同探讨这一重大话题。

  这已经是人民日报社第二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为政府、企业、学界搭建交流合作平台。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4年多了,人民日报社今天再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盘点发展成果,总结成功经验,交流改革心得,研讨未来合作,既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在致辞中如是说。

  全国政协副主席辜胜阻的发言,聚焦于京津冀协同创新。他提到,中关村不仅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知名高等院校和以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为代表的高端科学院,还有外籍从业人员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才近4万人,海归“千人计划”1000多人,占全国的20%。“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协同创新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所在。北京中关村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和自主创新的主阵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应该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龙头。”

  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表示,作为论坛主办方,我们希望通过举办本次论坛,进一步增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思想认识再提高、责任担当再强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李宝善提出,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二是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互助互鉴;三是汇聚社会合力,助力攻坚克难。

  与会的各部委领导,分别从各自领域出发,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表示,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区域PM2.5的浓度平均下降了39.6%,“大气十条”的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水十条”“土十条”的任务深入落实,既使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也为今后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基础,赢得了信心;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透露,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率先实现了突破,“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区域轨道交通里程达到9653公里,京津冀港口群加快转型升级,北京新机场建设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已经进入了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丛亮认为,过去4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将进入攻坚克难期。

  京津冀三地政府官员踊跃发言,他们的感受最直接。

  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工总结说,过去4年间疏解非首都功能成效明显,“一核两翼”联动发展态势初步形成,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取得积极成果,协同创新和共同服务一体化稳步实施;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张玉卓认为,天津主动融入其中、服务其中,也受益其中,扎实推进“一基地三区”的定位建设,在交通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桐利则感慨,实践证明,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推动了北京“瘦身提质”、天津“强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达到了“1+2>3”的效果。

  开幕式后,是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最顶级的企业来了,身处最前沿的基层来了,既有政策解读,也有高端对话,更有建言献策。

  演讲之后,举行了人民日报区域协同发展智库的成立仪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首映宣读了成立宣言,并为智库专家颁发聘书。

  论坛后将启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依托人民日报融媒体传播矩阵,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持续性报道,实现多渠道、多平台、多产品落地。

“共建、共融、共享”
2018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开幕
不打贸易战对全世界都是好事
望有关努力符合多边贸易规则
香港书展吸客百万破纪录
美农民正为美贸易霸凌买单
责编:吴亚明 柴逸扉 邮箱:gtbhwb@peopl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