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蓬勃发展。如何打破公共文化“大锅饭”的固有服务模式?各地先后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将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做出贴心家常味。
所谓“家常味”,事实上就是针对不同文化需求的老百姓量身定做文化“小灶”,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精准定制公共文化服务。
以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为例,他们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群体的需求,把公共文化服务分了三个层次:针对老年群体,向各街道、敬老院输送以传统锡剧、评弹、京剧等节目为主的演出;针对中青年群体,开展中国年画展等大型展览,并委托文化馆每周举办瑜伽课、美术课等艺术课程;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非遗”进校园主题活动,由图书馆举办的文化小记者俱乐部、读书漂流等活动。
而湖南株洲开展的“门前三小”也很有创意。在小书屋,老百姓可以借阅到心仪的图书;在小广场,大家可以畅快地开展文体健身;小讲堂里,基层党员学习有了阵地,假期学生也有了学习场所。这些精准定制的公共文化服务,看上去很“小”,却因小而更加细腻,更有温度。再“高大上”的文化服务,如果没有用处,也只能成为“花架子”。再“美味”的大餐,如果不合胃口,吃起来也索然无味。许多地方已用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定制,方能事半功倍,让公共文化服务在真正惠及全民的过程中,以文化人,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