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古城会理,就能明显地感受到这里舒爽宜人的气候。
盛夏在会理,即使头上是炎炎烈日,只要往树荫下,往屋檐下一站,哪怕是借一小块阴凉,那种舒舒爽爽的清凉,就会从脚底一直蔓延全身,暑气顿时消退。不管城里,还是乡下,居家都不用安装空调,就是最好的明证。
难得的清凉和舒适,把西南边陲的古城会理隔成了另外一方天地。盛夏,会理的天空不像冬天那样碧空明净。浩瀚的天穹,有时也会塞满厚厚的云层,像棉絮一样。当然,要是出现明镜一样的天空,让太阳露出灿烂的笑脸,那就是要下雨的先兆。不过,这个时节的雨,不像秋后那么缠绵,往往在夜间,来得快,去得也匆忙。一场及时雨后,古城就像刚出浴的少女,显得更加洁净,清丽,空气里那一丝凉凉的清甜,沁人肺腑。
古城的早晨像一个勤劳的人,醒得特别早。古城、老街、小巷、门楼、牌坊、匾额、墙砖和青瓦,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着的故事,无声地蛰伏在黛青色的晨曦里。一盏盏古色古香的街灯,隐隐约约在朦胧的曦光中渐渐隐退。鼓楼、城墙、旅店、茶肆、商铺,静静地伫立着,少了白天的繁华喧嚣,平添了几分古朴和安宁。厚重斑驳的青石板,在深深浅浅的脚印中,镌刻着岁月的记忆与沧桑。此情此景,人们的耳畔总是时时回响着古丝绸南路的声声马蹄和钟鼓楼上穿越汉唐盛世的袅袅钟声。走在古街的青石板上,迎着凉滋滋的晨风,深吸几口清新的空气,扩扩胸,舒舒臂,再放心地吼上几嗓子,那是一种别样的奢华和享受。
在会理,夏天是很受女孩子的青睐。女孩们打着花伞,拎着时尚的小包,穿短裙的,穿长裙的,穿短袖的,用斑斓的色彩把她们的青春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时节,山青青的,水静静的,风柔柔的,空气润润的,特别适合户外活动。打球、爬山、骑行、徒步,都是放松心情、亲近生活的最佳方式。人们呼朋引伴,笑语盈盈,带来了清凉,陶醉了古城。逛累了,要是再美美的来一碗羊肉米粉,或香气扑鼻的鸡火丝饵块,爽爽的逼出一通热汗,浑身就会更加通透舒畅。
不管成都,还是重庆,盛夏时节,汉子们往往脱光了上衣,穿着宽松的短裤,摇着大蒲扇,在汗流浃背中,接受暑气的洗礼。那个时候,空气里闻起来,满是焦躁的气息。杜甫在《夏夜叹》中,就道出了炎炎酷暑的威猛:“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会理不是这样。会理早晚偏凉,到了晚上,还得盖上一床薄薄的被子。清寂的早晨,喧闹的傍晚,短袖和T恤仍然是年轻人的至爱。但上了年纪的老汉,要是这般打扮,家里的老伴就会嗔怪:“披件衣服,你以为还是青头小伙?”滨河两岸,绿地公园,石榴广场,凉凉的树荫下,聚了很多人,他们在那儿休憩,打牌、聊天、喝茶。日子过得惬意,不会袒胸露怀,一个个文质彬彬,看上去颇有绅士的气质。
会理古城海拔1760米,年均气温15.1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天常驻。舒适的气候,跟会理的海拔和经纬度有关。会理的热是在每年的5月,雨水落地以前。即便如此,会理的热,也和当地人一样厚道,直率。不会粘粘乎乎,拉拉扯扯。一旦进入雨季,哪怕是三伏天,白天也就24℃至27℃左右,凉凉的,爽爽的,让外地游客在倍感舒适的同时,更多的是欣喜和惊讶。
盛夏时节,要是觉得疲了,还可以到乡下转转。满眼墨绿的波浪,在清爽的风中徐徐起伏。这样的绿,壮阔、凝重、厚实,美得让人窒息。这个时节,新鲜的蔬菜,早市的水果,馋馋地吊着人的胃口。树上的甜枣,枝头上的桃子、李子,早熟的梨儿,正在林间等着你。带着露珠的小瓜,挂在枝蔓上的茄子,似乎还在悄悄地撒着娇。最让外地客人羡慕的,是种在秧田埂上的青黄豆,一簇一簇,蓬蓬勃勃,豆荚苍翠,籽粒饱满。剥出青豆米,放几粒花椒,磨成浆,用香油一呛,再放点细碎的瓜丝做成豆泥,配上姜末香葱,清香可口。蔬菜也好,水果也罢,要是有心带点回家,价钱也很便宜。对于农家来说,自家种的东西,多几毛钱,少几毛钱,又有啥关系?甚至,你还在为占了便宜过意不去,田里劳作的大姐已经直起腰来,顺着凉悠悠的风,早送过来一句暖暖的话:“兄弟姊妹,你们喜欢吃,自己去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