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7月10日 星期二

金山银山等不来

——黑豆峪旅游致富记

本报记者 王 萌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10日   第 11 版)

  北京东部平谷区黑豆峪村,有一处溶洞,被称为“天下第一古洞”。畅游其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造化神奇。西风卷帘,鲲鹏傲雪,奇观异景连绵不断。同行的导游开玩笑说:“游溶洞,三分形,七分想,您得发挥想象力。”

  敢想、敢干,如同黑豆峪人的性格,正是凭着这股精气神,几十年来,黑豆峪村主动作为,探索脱贫致富路。

  “必须要滴水穿石”

  黑豆峪村占地11.8平方公里,700多户村民,有着湖洞水、天云山、京东大溶洞三个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业,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

  那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玉舒,在报纸上看到越来越多城里人走出家门到山区游玩。望着村口山上的陡壁悬崖,他决定带村民们发展旅游试一试。

  在陈玉舒的号召下,村民们带上干粮,骑着车,绑上镐头、铁锨、瓦刀,浩浩荡荡向大山进军。1992年3月8日,平谷县第一个村级旅游区——黑豆峪村湖洞水对外营业,第一年就挣了18万元。

  黑豆峪有一个传说,村里的佛山是空的。“佛山下会不会有溶洞?”1996年开始,陈玉舒带领60名村民组成5个小组,开始钻山挖洞。一年多以后,他们终于看到了钟乳石。科学家断言,佛山溶洞距今15亿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溶洞之一。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干瞅着是变不来的,必须要滴水穿石。”看着还在建设中的天云山景区,陈玉舒说得颇有力道。

  “我们黑豆峪变化大”

  6月29日,记者来到黑豆峪村时,村史陈列馆正在举行一场“‘互联网+大桃’工程电商培训班”。近30名村民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解如何利用互联网推广当地特产桃子。村民陈义丰对记者说,果园和旅游是村里的主导产业,年长的村民们打理自家果园,年轻人则在村里旅游公司就业,每月能有3000多元收入。

  依靠这两大产业,黑豆峪村富裕了起来。村党支部也更加注重让老百姓享受到发展红利。

  “我和老伴一个月能有1000多元补贴,可是管了大用!”说起现在的生活,71岁的陈少华老汉竖起了大拇指。自2007年开始,村里统一为老人发放补助养老金。如今,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00元,70岁以上700元,80岁以上800元,按年龄递补。

  2010年,黑豆峪新民居建成使用,6层的小楼房改善了村貌,让村民们住上了冬暖夏凉的新房子。

  生活富裕了,精气神也就高了。如今,黑豆峪村有了自己的歌舞团,村民们还自编自排了小调《我们黑豆峪变化大》,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美丽乡村建设好”

  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村民带来更大效益?2009年,村里成立北京湖溶飞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吸引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来到这里。李顺启,正是其中一位。

  有着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李顺启,在公司任职副总经理。李顺启介绍,经过村民们几十年摸索,村里旅游业已经取得巨大成绩,景区2016年营业收入接近1亿元。“但是,公司也面临着管理上的困境,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进一步规范景区的运营建设。”李顺启说,公司正准备和中青旅、中国国旅等企业合作,吸引外来资金,进一步开发本地旅游资源。

  山还是那座山,如今的黑豆峪迎来了旅游发展的又一次机遇。“既要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又要主动谋发展,把美丽乡村建设好、振兴好。”陈玉舒说。

  直到今天,已经有些跛的陈玉舒还是会拄着拐杖,每天到山上看一看村里景区的新进展。“这都是陈书记一根拐杖一根拐杖带大家干出来的。”72岁的村民陈自恒感慨道。

网上夕阳红,成色应更足(事件新闻)
仲夏时节农事忙
墨子量子科技基金设立
夏日田园亦美景
暑假学“非遗”(焦点瞬间)
雄安新区为白洋淀“洗脸”
金山银山等不来
独木龙舟水中竞渡
责编:赵鹏飞 邮箱:hwbj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