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舞蹈,最初起源于祈雨的祭祀仪式,后来发展成一种庆祝活动,逢年过节、大获丰收或赶上其他什么喜事,都少不了一番“龙腾虎跃”。时至今日,舞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走出国门,并与竞技体育融合,不断向多样性发展。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传统,但动作套路各不相同,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的奉化布龙则是其中翘楚。据《奉化志》记载,早在南宋时期,奉化条宅村就已有龙舞表演。龙舞俗称“滚龙灯”“盘龙灯”,起初为谷龙、稻草龙,后逐渐演变成竹篾扎龙头、龙节、龙尾,裹以色布的布龙,历经800年沧桑,传承至今,依然充满活力。
奉化布龙的舞蹈动作根据传说中龙的性格和行为创制,经过长期积累、不断革新,200年前已经有龙出宫、龙穿筋、龙脱壳、龙回头、龙滚潭、龙擦背等20多个动作套路,发展到明末清初,更是达到100多个。流传到现在的传统套路仍有40多个,为一般龙舞所罕见。1992年,国家体委以奉化九节龙的格局及套路为依据,制定了《全国舞龙竞赛规则》。从此,奉化龙舞的影响遍及全国,不少动作套路也被大江南北的许多舞龙队学习、模仿。
20世纪中期以前,奉化境内村村有龙队,乡乡有龙会,男人们都有一两手舞龙本事。1955年,文化部在北京举办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会演,奉化舞龙队通过层层选拔获得进京资格,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和国际友人的赞赏。直到20世纪80年代,奉化境内还有100多条布龙。
舞龙的关键在龙头。龙头手的一招一式,决定着龙身和龙尾的姿态。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30年时间才能磨炼出来。1960年出生于舞龙世家的陈行国,是奉化尚田镇条宅村第五代龙头手,也是宁波市首个国家级非遗布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行国自幼跟父亲学习舞龙,17岁拜了一位本家长辈为师。这位长辈名叫陈世雄,是上世纪50年代浙江省唯一的农民身份的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自1977年参加村里的少年舞龙队并执掌龙头开始,陈行国几乎每年都应邀到全国各地参加各种比赛或演出,并屡屡获奖。陈行国舞龙,“快”字当头。锣鼓一响,彩龙翻滚,让人眼花缭乱。他的团队创新推出了半起伏、蝴蝶式、荷花式、骑肩双杆、龙门阵、龙脱衣、高塔盘等十余个新颖的造型动作,动如蛟龙出海,滚翻自如,观之赏心悦目。一轮比赛结束,他的动作造型常常成为各地舞龙队争相效仿的新潮流。
多年来,陈行国一直致力于奉化布龙的传承与教学。他不仅在本市培育出了30多支舞龙队,还应邀到贵溪、温州、舟山、普陀、嘉兴等地以及解放军海军驻奉化部队指导,经他辅导过的舞龙队在200支以上,他的学生遍布大江南北,已有万余人。近两年来,奉化对布龙文化非常重视,在奉港中学、尚田镇中心小学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陈行国也多次到学校去传授舞龙技术。在他的严格训练下,儿子陈亮亮12岁就是当地的舞龙好手,26岁就成为舞龙舞狮国际级裁判。
陈行国不仅舞龙,也制龙。他父亲陈银康就是条宅村第一代做龙灯的师傅,陈行国10岁开始学习制作布龙,工艺深得其父真传。他在传统工艺基础上锐意创新,使布龙从笨重到轻巧,从粗砺到细腻,从形似到神似。十几年前的一次事故,搅拌机无情地吞下陈行国右手的四个指头。靠手艺吃饭的陈行国遇到了极大挫折。然而,“龙”的诱惑使他无法舍弃,慢慢地,他适应了手指间新的分工合作。此后,他开始把精力转到教学和制作布龙上。他和妻子在家里开设起“神龙工艺制作坊”,为国内外舞龙队精心制作高质量的道具。比赛道具有严格的国家标准,龙头3公斤,龙身18米,布的质量要好,色彩要鲜艳,整条龙要饱满、活泛。需要30多种材料,分别制成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再进行组装。一条9节18米长的龙,夫妻俩要做十几天。交货后,陈行国还要负责教授舞龙,从基本动作到高级技巧,要等到人家能收放自如地舞起来后,才算真正完工。
如今,“神龙工艺制作坊”已经把全家人聚拢起来。学美术的女儿陈晶晶负责设计与营销,还把自己的丈夫拉了进来。儿子陈亮亮负责舞龙技术与培训,制作布龙的技艺也十分精湛,他的妻子也加入布龙制作技艺研习的行列。在当今民间艺术家族传承普遍后继乏人的状况下,陈行国一家的选择令人眼前一亮。
年轻血液的注入,让陈家成为制龙、舞龙界的时尚达人。室外表演受风力影响很大,陈家就设计了带网眼的网龙,龙身格外轻巧,大大降低了风的阻力。龙鳞以前是鱼鳞,现在更新为花纹,变化多端。陈家为湖州设计的变色龙(鸳鸯龙)及编排的舞龙套路,甫一亮相便惊艳一方,还被舞龙队带到意大利表演……奉化飞出的这条布龙,已飞遍中国,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