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11日 星期一

艺术家跨界新实践(海外网直击)

海外网 庞 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11日   第 08 版)

  “不食人间烟火”往往是贴在艺术家身上的标签:他们孤傲、清高、甚至有些“不接地气”……现如今,艺术家正在大玩“跨界”,并由此焕发出新的魅力。“艺术需要个性,更需要跨界。”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研究中心主任朱刚就亲身实践着这句话。2018年,作为总策划人,朱刚在刘海粟美术馆的跨年大展上将创世神话和互联网艺术进行了大胆的结合。中华创世神话以AR、VR、3D打印、多媒体影像等先进技术展示出来。“美术馆+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在这里得以实现。

  朱刚待人非常和善,有一种儒士的内敛和文雅。朱刚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1997年,他应邀赴纽约举行“上海风采”个人画展;2013年,朱刚的戏曲人物画《白蛇传》更是惊艳亮相“第22届美国国家艺术俱乐部圆桌展览”。朱刚认为自己的艺术道路跟个人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从上海美校毕业之后,他大学选择了读中文,接着他做过出版社编辑、灯光艺术、平面设计、动画编导和广告公司的老总以及刘海粟美术馆馆长。

  朱刚一直在“跨界”进行新的尝试。他说,艺术家不仅要有深厚的学养,还要有丰富的经历和艺术实践,“我希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自己能够不断创新。”朱刚认为,现代艺术家会越来越关注跨界,也自觉想跨界,这是趋势。他谈到了艺术与科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未来的艺术与科技必然是紧密结合的,只有充分运用科学技术,艺术才更有感染力。”

  有传闻说,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已被一些人以高昂的价格收藏,引发担忧:这是否意味着人工智能正在和艺术家“抢饭碗”?人类的艺术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对此,朱刚表示,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艺术创作一直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表达形式,只有人类才会创作艺术作品,产生千姿百态的艺术风格。然而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的边界也在逐渐模糊。“如果以今天这个模糊的艺术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可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被人们广泛接受。”

  谈及人类艺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朱刚很乐观,“最大的可能会是一种共存的局面,因为无论科技如何进步,终归有一部分艺术作品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当然,作为一位艺术家,我们对待人工智能也应该采取一种竞合的关系,互相借鉴,有效利用,从而实现艺术的双赢、非零和博弈。”

到南美之南吹吹风(海客游)
互联网重塑国人餐桌(网上中国)
艺术家跨界新实践(海外网直击)
无人货架还能走多远?
责编:周 璇 邮箱:zhouxuan@haiwai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