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6月07日 星期四

6月6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冰山之角”正式开放。这一独具特色的建筑位于崂山区东海东路,路边是这座滨海城市典型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景致——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探秘

本报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7日   第 02 版)

  图为刚进新闻中心的两位外国记者正在琢磨如何用手机登录wifi网络。
  本报记者 吴绮敏摄

  图为会说话、能行走的机器人吸引了一位外国记者注意力。
  本报记者 吴绮敏摄

  伴随着智能机器人一声“你好”问候,中外记者走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机器人既能在硕大的场馆中移动,也能陪人聊天。记者们很快围住它,问一些诸如“青岛天气如何”“电梯在哪里”之类的问题,机器人的回答都非常准确。

  ■ 可为3000名记者提供服务

  开放当天,许多媒体记者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背着包进入新闻中心,为报道即将召开的上合峰会做准备。新闻中心设立取证中心、咨询台、公共工作区、新闻发布厅、会议采访、通信保障等29个工作小组,为前来采访的境内外注册记者提供采访、通信、交通、医疗和安全等全方位保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韩鹏5日便来到青岛,为上合峰会的召开做预热报道。青岛的海鲜、啤酒以及青岛港等,都是他关心的话题。6日一早,面带笑容、一身正装的韩鹏来到新闻中心,这一幕被定格在了新华社记者的镜头中。

  走进能容纳数百名记者的工位的公共工作区,眼前几块硕大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青岛文化主题的宣传片。按惯例,峰会开始后,这里将直播各国领导人抵达青岛的场景以及峰会现场的镜头。

  据新闻中心副总指挥侯晓东介绍,新闻中心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作为主场馆,媒体工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1.05万平方米,可为3000名注册记者提供完善服务;场馆运行保障区域可使用面积为4600平方米,可供3000余人的保障团队轮流值守办公。160平方米的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报道中心位于新闻中心一楼的中央位置。为报道本次峰会盛况,人民日报社共派出74名记者。

  ■ 体现科技与环保理念

  地处海边的新闻中心用蓝白相间的主题色,搭建出了非常清新的空间。据了解,新闻中心的所有隔断都使用了节能低碳绿色环保材料。

  “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处处体现着节俭、环保、创新、科技、特色的理念。”侯晓东说,新闻中心没有新建场地,而是设在了独具特色的海尔全球创新模式研究中心。

  在科技与创新方面,新闻中心的通信建设按照百兆桌面、千兆汇聚、万兆上联的网络设计,应用大数据、智能化科技管控系统确保有线、无线网络安全、稳定、高速。广电设备、信号源均采用双备份,故障发生时可瞬间切换至备份设备。

  在时间方面,随着峰会召开,新闻中心运营时间也相应加长。6月6日和7日为8时至20时,6月8日为8时至22时,6月9日和10日为5时至24时,6月11日为8时至18时。

  ■ 展现当地文化与特色

  “我参加过很多大型会议报道,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新闻中心独具亮点。”韩鹏告诉本报记者。作为英语频道记者,他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当地大学生为主体组成的志愿者们大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新闻中心前台的几位志愿者还能用俄语与俄罗斯记者沟通。

  《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卡斯巴申·安德烈6日早早来到了新闻中心。他关心的话题除了上合峰会,还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即将对中国进行的国事访问。

  除了为记者们的工作提供便利之外,新闻中心还设置了许多民俗展示项目。记者看到,一位可以一分钟内剪出人侧脸轮廓的剪纸艺人在现场展示才艺,中外记者们纷纷前去体验。

  新闻中心在一楼还单独设置了一个中式小花园,供记者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登上二楼,记者们可以眺望青岛市区风景和不远处的海。到了夜里,这里会提供各种口味的青岛啤酒,供各国媒体记者体验这座城市广为人知的特色。

确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措施
坚持“九二共识”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闻中心探秘
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专访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关于部分外逃人员有关线索的公告
第十届海峡影视季颁奖典礼举行
“减贫和粮食权的保障”展览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开幕
中方敦促美方停止在南海地区寻衅滋事
责编:任 涛 张一琪 邮箱:peoplehw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