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珐琅彩始于康熙、兴于雍正、衰于乾隆,是中国传统瓷器与珐琅彩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康熙年间,紫禁城内曾设珐琅彩造办处,1719年宫廷珐琅彩烧制成功。乾隆末期国力由盛转衰,宫廷珐琅彩因工序繁复,原料昂贵,成品率极低而不再烧制。公元1789年,一代瓷器巅峰工艺由此失传。
1999年,位于北京顺义的孙赫阳和父亲决心复活失传200多年的宫廷珐琅彩工艺。宫廷珐琅彩工艺制作难度极高,成品率极低,需要一百多道制作工序。孙赫阳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次烧制实验,期间不断投入积蓄,反复失败后反复重来,最终调和出纯植物油,攻克了珐琅料与陶瓷釉面的附着力问题。
2013年11月9日,孙家两代人用时13年,终于成功烧制出第一件宫廷珐琅彩作品。2014年,孙赫阳创立政合宫,恢复、保护、创新、传承宫廷珐琅彩工艺。2017年,孙赫阳受邀前往法国瓷器重镇利摩日(Limoges),携政合宫宫廷珐琅彩作品回到珐琅彩故里,完成了一场跨越古今中外的时空对话。
由于手工成本过高等原因,利摩日手绘珐琅彩工艺没有传承下去,令人唏嘘。在现代化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来临之际,传统工艺的传承令人担忧,孙赫阳的多年坚守与努力,使得宫廷珐琅彩重焕生机,也赢得陶瓷界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中国国家博物馆艺术品鉴定中心主任岳峰评价:“政合宫复活宫廷珐琅彩技艺,成为当代的艺术珍品。今天的艺术品就是明天的文物。”
(金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