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8年05月31日 星期四

镜头内外的时代景观

□ 嘉 宾: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李 舸
□ 采访人:本报记者 苗 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5月31日   第 07 版)

  马
  李 刚

  鸟瞰地球之一
  雅安·阿瑟斯—贝特朗(法国)

  郑州地标夜景
  崔瀚予

  日前,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活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和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本报记者对话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请他结合此次节展,谈谈镜头内外时代景观的变迁。

  

  呈现国家影像文献档案

  记  者:2018中国国际摄影艺术节暨中国第17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品是如何体现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的?

  李  舸:此次摄影节展共收到109个国家和地区投寄的23万余幅作品,最终有296件作品入选。活动设《中外摄影对着拍》《鸟瞰地球》等18个板块,同步推出了名家对话等9项活动。

  此次节展的最大特点就是紧扣时代主题。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各类媒体都在梳理这40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大家发现最能打动人的是用图片、用影像讲故事,因为图片、影像的记录是最直接的,也是无法后补的。我们这次的摄影展也是围绕讲好影像故事来呈现的,也是在梳理和丰富国家影像文献档案。

  记  者:具体说来,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影像来体现社会发展的?

  李  舸:中国摄影家协会今年9月左右还将举办一个改革开放40年大展,定位是以艺术的方式,讲好百姓故事,和这次国际摄影展是一脉相承的。此次节展的《中外摄影对着拍》活动,实质上是“西摄东鉴”,“鉴”是鉴赏,也是鉴别,鉴定。展览展出了改革开放之初,一些外国摄影师来中国拍下的百姓生活场景,虽然不够深入,却是非常珍贵的史料。这批作品视角不同,观念不同,通过小的影像切口,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大发展。这为当年、乃至后来的中国摄影人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

  几十年来,中国摄影师正是在此基础上,抛弃了那些标签化、概念化、空洞说教的观念,开始了有温度、讲情怀、接地气、见人见物见精神的艺术创作。

  巨变的中国极具吸引力

  记  者:参加此次节展的中外摄影师及参展作品比例是怎样的?

  李  舸:参与此次节展的中外摄影师人数比例是1:1,参展国际作品和中国作品的比例是68:32。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国际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热热闹闹的表层,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摄影人群,摄影爱好者有七八千万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摄影家协会会员加起来将近80万人,基本具备了跟世界优质摄影资源对接的文艺创造潜力和文艺消费市场。

  记  者:中国吸引外国摄影师纷纷前来的根源在哪里?

  李  舸: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是当今时代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许多外国摄影师对中国的飞速发展非常羡慕,也希望到中国来拍摄创作。只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处在巨大变革时期,才能有无限的创作空间和选题。有些国外摄影师所处的社会生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因此他们的影像基本趋向于表达主观情绪的层面,不可能基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深刻变革,去做具有史诗性的影像表达。而中国摄影师必须责无旁贷地融入火热生活,在新时代一定要有新表达、新作为。

  记  者:郑州为什么能吸引一些世界著名摄影机构参加节展?

  李  舸: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文化艺术活动支持力度很大,兴趣很高。比如,这次郑州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举办节展,希望以此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国摄影家协会发挥自身的优势特点,整合资源。我们所获得的政策、资源等各方面支持,是国外摄影组织和摄影师不能想象的。所以他们非常愿意参加我们的活动。

  比如,美国PHOTOLA等品牌的负责人这次也来到郑州,希望能够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带到国际展场。我们要跟国际一流的摄影组织、一流的节展平台、一流的博物馆展览馆、一流的高校师资力量、一流的理论评论体系和一流的市场运营体系进行对接,提升我们文化艺术的总体水准和国际地位,获得摄影艺术的话语权。

  培养百姓文化表达习惯

  记  者:近年来,中国摄影家协会是如何促进艺术创作的?

  李  舸:现在活动多了,参与的人和作品也呈几何倍数增加。但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很多非常严重的现实问题,因此一定要严守艺术评审标准,不能为了热闹而热闹,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严肃的艺术创作和大众的文化娱乐要有区分。艺术创作一定是个体性的、有思想深度、有独特视角和呈现方式的,这跟创作者的学养、经历密切关联。我们要完善行业标准,鼓励创新,鼓励独特的表达,尽量杜绝跟风模仿、同质化甚至剽窃的现象。

  我们也注意培养青年人才,此次节展有“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影像展,还搞了青年摄影师驻地创作计划。我们倡导把摄影师的“采风”,换成“深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比如由中国摄协倡导发起,被中宣部、中国文联列入重点文艺扶持项目的“影像见证新时代,聚焦扶贫决胜期”,就是要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的最后3年,鼓励中青年摄影师进驻到贫困村,对某一户人家甚至某一个人进行为期3年的深度关注和挖掘。截至目前,摄影师们反馈回来的成果非常好,个人也都有所成长和收获。

  记  者:现在人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应该如何提升百姓摄影水平?

  李  舸:在节展期间,我们通过专业策展人的导览,尽可能地让百姓可以逐步获得提升艺术修养的空间。也就是说,要有专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不只是让百姓自娱自乐。手机是一种非常便捷的表达媒介,在大众文化层面上,我们强调的不是要培养艺术家,不只是艺术创作,而是希望百姓能通过信手拈来的工具,去养成一种文化表达习惯,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镜头内外的时代景观
新徽派之新
用连环画“讲中国故事”
韩乐然的丝路情怀
责编:赖 睿 邮箱:lairuismile@126.com